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疝
濕疝為中醫疝病之一,因濕邪鬱聚所致,其特徵多見陰囊或腹股溝重墜脹滿,甚或疼痛。此病名首見於《景岳全書·卷三十三》,張景岳述其病機為濕濁內停,阻滯肝經,致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疝證。
病因病機
濕疝成因與外感濕邪、內傷飲食密切相關。濕性重濁黏滯,易下趨陰位,若久居濕地或過食生冷肥甘,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流注肝經;或寒濕凝滯,困遏陽氣,經脈拘急,皆可誘發。其病位多在足厥陰肝經,與脾、腎功能失調亦有關聯。
臨床表現
濕疝主症為陰囊腫脹墜痛,時輕時重,遇陰雨天或勞累後加劇,或伴局部皮膚濕冷、麻木。張景岳分為兩類:
- 痛性濕疝:濕邪與寒熱相搏,氣血壅滯,發為脹痛,觸之堅硬。
- 無痛久墜:濕濁下注,纏綿不愈,陰囊持續垂墜,屬「(疒^頹)疝」範疇,類似於現代醫學之鞘膜積液或腹股溝疝。
鑑別要點
濕疝需與其他疝證區分:
- 寒疝:以陰囊冷痛、得溫則減為特徵,屬寒凝肝脈。
- 氣疝:與情志相關,腫物時大時小,按之可還納。
- 狐疝(腹股溝疝):腫物臥則入腹,立則復出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濕疝以祛濕通絡、疏肝理氣為大法,依兼證配伍:
- 寒濕型:用《醫林改錯》少腹逐瘀湯加蒼朮、茯苓。
- 濕熱下注:選龍膽瀉肝湯合四妙散化裁。
- 脾虛濕盛:以五苓散合補中益氣湯健脾升陽。
外治可輔以艾灸氣海、三陰交等穴,或中藥煎湯熏洗。
古籍補充
《類證治裁》提及濕疝久病可累及腎陽,需佐以溫腎化濕;《醫學入門》則強調「治濕當利小便」,主張用澤瀉、薏苡仁等滲濕之品。濕疝若遷延失治,恐致筋脈弛緩,轉為頑疾,故早期調理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