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傷脾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傷脾陽
濕傷脾陽為中醫證候名,指因寒濕之邪停滯中焦,損傷脾臟陽氣所引發的病證。脾為太陰濕土之臟,主運化水濕,其性喜燥惡濕。若外感寒濕,或內生水濕過盛,困遏脾土,則易導致脾陽受損,運化失職,進一步形成濕濁內停的病理狀態。
病因病機
本證多因久居濕地、淋雨涉水,或過食生冷瓜果,致使寒濕內侵,困阻中焦;亦可因脾陽素虛,水濕不化,濕從內生,反傷脾陽。濕為陰邪,其性黏滯,易阻遏氣機,損傷陽氣。脾陽受損,則運化無力,水濕停聚,形成惡性循環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脘腹痞滿、隱隱作痛、喜溫喜按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瀉或洞洩(瀉下如水)、四肢不溫、面色萎黃、口淡不渴等。舌象多見舌質淡胖,邊有齒痕,苔白滑或白膩;脈象以緩滑或沉遲為主。
證候分析
- 痞滿腹痛:濕阻中焦,氣機壅滯,故見脘腹脹滿;寒濕凝滯,不通則痛,故腹痛隱隱,得溫則減。
- 洞洩肢冷:脾陽不振,水穀不化,下注腸道則泄瀉;陽虛不能溫煦四肢,故見手足不溫。
- 舌脈特徵:舌淡苔白滑為寒濕內盛之象;脈緩滑主濕邪停滯,若脈沉遲則提示陽虛更甚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溫中健脾、燥濕化濁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- 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,溫補脾陽,散寒祛濕。
- 平胃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,燥濕運脾,行氣除滿。
若寒濕偏重,可加附子(如附子理中湯)以增強溫陽之力;若泄瀉甚者,可合用四神丸以溫腎固腸。
文獻依據
《溫病條辨·中焦篇》明確指出:「濕入中焦……有傷脾陽,有傷脾陰……傷脾胃之陽者十常八、九。」強調濕邪傷陽的臨床多見性。此外,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載:「太陰濕土,得陽始運」,進一步闡明脾陽對運化濕濁的關鍵作用。
鑑別診斷
- 濕困脾陽:以濕邪困阻為主,陽氣未虛,症見頭身困重、苔膩脈濡,治宜化濕醒脾。
- 脾陽虛衰:陽虛為主,濕象較輕,常見完穀不化、形寒肢冷,需重在溫補。
濕傷脾陽之證,反映了中醫「陰陽失衡」與「邪正相爭」的核心病機,臨床需細辨濕與陽虛之輕重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