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傷脾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傷脾陰
濕傷脾陰為中醫證候名,多因濕邪鬱久化熱,熱盛化火,耗傷脾陰所致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濕邪困脾,久鬱不化,則易損及脾陰,導致陰液不足,虛熱內生。
主要症狀:
- 脘腹痞滿:濕阻中焦,氣機不暢,脾失健運,故見脘腹脹滿不舒。
- 身重肢酸:濕性黏滯,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故覺身體沉重、四肢酸困。
- 口苦、渴不多飲:濕熱內蘊,熱灼津液,故口苦;然因濕邪未除,故雖渴而不欲多飲。
- 尿少而黃:濕熱下注膀胱,氣化不利,故小便短赤。
- 大便堅結:脾陰不足,腸道失潤,兼濕熱內結,故大便乾結難解。
- 舌苔變化:初期苔多灰滑,濕鬱化熱後轉為黃燥,反映濕熱傷陰之象。
病機分析:
濕邪本為陰邪,易傷陽氣,然若濕鬱化熱,熱盛則易耗傷陰液。脾陰受損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,進一步加重濕熱互結之勢,形成惡性循環。此證多見於濕溫病中後期,或素體陰虛而復感濕邪者。《溫病條辨·中焦篇》云:「濕之入中焦……有傷脾陽,有傷脾陰……傷脾胃之陰者十居一、二。」說明濕傷脾陰雖較少見,但臨證不可忽視。
治法與方藥:
治宜滋陰利濕,養脾陰而兼清濕熱。可選用:
- 五汁飲(《溫病條辨》):以梨汁、荸薺汁、鮮葦根汁等甘寒之品生津潤燥,兼清餘熱。
- 益胃湯(《溫病條辨》)加減:沙參、麥冬、生地等滋養脾陰,佐以茯苓、薏苡仁淡滲利濕。
- 黃連阿膠湯(《傷寒論》)化裁:黃連清熱,阿膠滋陰,適用於濕熱傷陰而心煩不寐者。
濕傷脾陰之證,需注意滋陰不可過膩,以免助濕;利濕不可過燥,以防更傷陰液。用藥當以甘涼濡潤為主,佐以輕清化濕之品,使陰復濕去而病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