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傷脾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傷脾陰是中醫學術上描述一種病證,指的是濕邪侵襲人體,導致脾陰受損。造成濕傷脾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外感濕邪:外界的濕邪或內生的濕邪侵入體內,都可能導致脾陰受損。
  2. 脾虛生濕:脾臟在中醫理論中負責運化水濕,若脾虛則會使得運化功能受損,水濕停滯而導致脾陰受損。
  3. 濕熱蘊蒸:濕邪和熱邪的相互作用也可能造成脾陰受損。

濕傷脾陰的臨床表現包括:

  1. 脘腹脹滿:脘腹區域感到脹滿,不想進食,經常打嗝。
  2. 重身酸軟:全身感到沉重,四肢酸軟無力。
  3. 口苦:口中有苦味,不喜歡喝水。
  4. 渴不多飲:雖然口渴,但不多喝水。
  5. 尿少且黃:小便量減少且尿色偏黃。
  6. 大便便祕:排便困難,大便乾燥。
  7. 舌苔從灰滑變成黃燥:舌苔由灰白而變得乾燥且呈黃色。

中醫對於濕傷脾陰的治療主要以滋陰利濕為主。常用的中藥方劑包括:

  1. 參苓白朮散:成分包括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山藥、扁豆、薏苡仁、澤瀉、白扁豆等,具有健脾益氣、利濕滲洩的作用。
  2. 四君子湯:成分包括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,具有健脾益氣、和中補虛的作用。
  3. 五苓散:成分包括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,具有利水滲濕、健脾和胃的作用。

預防濕傷脾陰的方法包括:

  1. 注意飲食調節:飲食宜清淡,盡量少食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2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:避免熬夜,適當運動,避免暴飲暴食,增強體質。
  3. 注意防寒保暖:避免受寒,以免濕邪侵襲。

若出現濕傷脾陰的症狀,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