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盛則濡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盛則濡瀉

此語出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為中醫病因病理之重要術語,闡述濕邪偏勝所致之泄瀉病機。中醫理論認為,濕為陰邪,其性重濁黏滯,易困遏氣機,損傷陽氣。脾臟屬土,主運化水濕,然「脾喜燥惡濕」,若濕氣內盛,則脾陽受困,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不得正常輸布,反下趨大腸,遂生濡瀉。

病機解析

  1. 濕邪困脾:濕盛則阻滯中焦氣機,脾陽不振,升降失常,清濁不分,水濕與糟粕並走大腸,故見大便稀溏、瀉下綿綿。
  2. 兼夾病證:濕邪常與他邪相合,如寒濕內阻則瀉下清冷、腹痛隱隱;濕熱交蒸則便溏黏滯、肛門灼熱;若兼風邪,可現腸鳴陣瀉。

臨床表現
濡瀉特徵為大便次數增多、質地稀軟或如水樣,或夾未消化食物,伴見脘腹痞滿、口淡納呆、肢體困重、舌苔白膩或滑膩、脈濡緩等濕蘊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以「健脾化濕」為核心,依證型配伍:

  • 寒濕證:宜藿香正氣散、胃苓湯加減,溫中燥濕。
  • 濕熱證:可用葛根芩連湯合六一散,清利濕熱。
  • 脾虛濕盛:參苓白朮散或香砂六君子湯,益氣健脾滲濕。

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濕勝則濡泄」,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進一步闡明「脾胃虛則濕土之氣下流」,強調脾虛與濕盛互為因果。此外,《醫宗必讀》論泄瀉有「無濕不成瀉」之說,足見濕邪為泄瀉之關鍵病理因素。

此理論不僅指導泄瀉之辨治,亦貫穿於中醫對水腫、痰飲等濕病之整體認識,體現「異病同治」之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