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嗽
濕嗽為中醫病名,指因濕邪困阻脾土,影響肺氣宣降而引發之咳嗽。其病機主要與脾虛濕盛相關,濕性黏滯,易阻遏氣機,上犯於肺,導致肺失清肅,發為咳嗽。
病因病機
濕嗽多因外感濕邪,或脾虛失運,內生水濕,濕濁內停,上漬於肺所致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足,水濕不化,則聚而成痰,痰濕上壅於肺,肺氣不得宣暢,故見咳嗽痰多。此外,久居濕地或飲食生冷,亦可能損傷脾陽,加重濕邪內停。
臨床表現
濕嗽之特徵為咳嗽痰多,痰質黏稠或清稀,兼見周身困重、骨節煩疼、四肢沈重、胸悶脘痞等濕阻症狀。其脈多濡細或滑,舌苔白膩。若濕鬱化熱,則可能轉見痰黃黏稠、口苦等熱象。
證型與治法
- 寒濕犯肺:咳嗽痰白清稀,伴有畏寒、無汗、小便不利等,治宜溫化寒濕,方用白術湯(白術、茯苓、桂枝等)或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減。
- 濕熱蘊肺:咳嗽痰黃黏稠,胸悶煩熱,小便短赤,治宜清熱化濕,可選三仁湯(杏仁、白蔻仁、薏苡仁)合瀉白散加減。
- 脾虛濕盛:咳嗽痰多,食少便溏,肢體倦怠,治宜健脾化濕,方用六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濕咳:泛指因濕邪所致之咳嗽,範圍較廣,濕嗽為其具體證型之一。
- 感濕嗽:特指外感濕邪引發之咳嗽,與內傷濕嗽(脾虛濕盛)有所區別。
濕嗽之治療,首重辨明寒熱虛實,以健脾化濕為本,佐以宣肺止咳。用藥需注重通陽化氣,使濕邪得祛,肺氣得降,則咳嗽自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