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痰不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痰不孕

濕痰不孕為中醫婦科不孕證型之一,首見於清代葉其蓁《女科指掌·種子門》,屬「痰濕不孕」之範疇。此證多因患者素體脾虛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聚而為痰;或嗜食肥甘厚味,痰濕內蘊,阻滯沖任胞宮,致使氣血運行不暢,難以攝精成孕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虛濕盛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氣虛弱,水濕不化,則痰濕內生,流注下焦,阻塞胞絡。
  2. 痰阻沖任:痰濕黏滯,易阻滯氣機,影響沖任二脈之通暢,使胞宮氣血失調,難以養胎。
  3. 氣血失和:痰濕久積,可妨礙肝氣疏泄,導致氣滯血瘀,進一步加劇胞宮環境之不利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形體豐腴,面色晄白,胸悶泛惡,經行延後或經量稀少,經質黏稠,帶下量多、色白質稠,舌體胖大、苔白膩,脈滑或濡緩。

治療原則

健脾燥濕、化痰調經為主,佐以疏肝理氣。常用方劑如蒼附導痰丸(《葉氏女科證治》),組成包括蒼朮、香附、陳皮、茯苓、半夏、南星等,旨在化痰除濕、調理沖任。若兼氣滯血瘀,可酌加川芎、當歸以活血通絡;若脾虛甚者,加白朮、黨參以益氣健脾。

古籍參考

《女科指掌》指出:「肥盛之婦,軀脂迫塞,痰濕壅滯,血不能攝精成孕。」強調痰濕體質對生育之影響,並提出需從化痰滲濕著手,以疏通胞宮氣血。

此證之關鍵在於調理脾胃功能,化解痰濕之邪,使沖任通盛,方能改善不孕之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