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痰發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痰發熱
濕痰發熱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濕痰內蘊、鬱而化熱所致之發熱證候。此證多因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成痰,痰濕鬱久化熱,或外感濕邪與內痰相搏,阻滯氣機,陽氣不得宣發而發熱。其特徵為發熱纏綿、身重困倦、胸悶脘痞,或兼咳嗽痰多、色白黏膩,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濡滑或滑數。
病因病機
濕痰發熱的成因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因飲食不節、過食生冷肥甘,或勞倦傷脾,導致脾虛濕困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。痰濕鬱滯三焦,阻遏氣機,久則鬱而化熱;或外感濕邪,與內痰相合,濕熱膠結,熏蒸肌表,遂成發熱之證。
臨床表現
- 發熱特點:熱勢不高但纏綿難退,午後或夜間發熱較顯,或身熱不揚(觸之體表初覺不熱,久按則熱感明顯)。
- 痰濕症狀:胸脘痞悶、納呆嘔惡、頭身困重,或咳嗽痰多、痰白黏稠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淡或紅,苔白膩或黃膩;脈象多見濡滑或滑數。
治法與方藥
濕痰發熱的治療以「化痰祛濕、清熱解鬱」為原則,需根據痰濕與熱邪的偏重靈活用藥。
- 痰濕偏重:宜燥濕化痰為主,佐以清熱。方如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合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,可加黃芩、黃連清鬱熱。
- 鬱熱明顯:若痰濕化熱,見苔黃膩、口苦,可用黃連溫膽湯(黃連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竹茹、枳實、甘草)清化痰熱。
- 丹溪治法:朱丹溪主張以「三補丸」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)加白芍清熱瀉火,兼柔肝和營;或以黃芩、黃連、香附、蒼朮研末,用栝樓穰為丸,化痰濕而清熱鬱。
相關鑑別
濕痰發熱需與以下證候區分:
- 痰積發熱:多因痰濁積滯化熱,常見於痰飲久留或痰瘀互結,發熱伴痰核、瘰癧等有形之痰積。
- 陰虛發熱:午後潮熱、盜汗顴紅,舌紅少苔,脈細數,與濕痰之苔膩脈滑迥異。
濕痰發熱的辨證關鍵在於痰濕與熱邪的交互影響,臨床需細察舌脈與兼症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