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瘛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瘛瘲,俗稱「抽風」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症,屬「驚風」範疇之一。其名源自《內經》,「瘛」指筋脈拘急攣縮,「瘲」則為筋脈弛緩縱伸,二者交替發作,呈現手足伸縮抽動、躁動不寧之狀,多因熱極生風或肝風內動所致,常見於小兒高熱或肝陰不足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極生風
    外感溫熱之邪,或傷寒化熱入裡,邪熱熾盛,燔灼肝經,耗傷陰液,筋脈失養而動風。此類瘛瘲多伴高熱、神昏、煩躁,舌紅絳,脈弦數,屬「急驚風」範疇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熱深厥深,厥少熱多,風動瘛瘲」。
  2. 肝風內動
    肝腎陰虛,水不涵木,虛風內動,或久病耗傷氣血,筋脈失濡。此類瘛瘲抽動較緩,或見於熱病後期,伴低熱、形瘦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,屬「慢驚風」之虛風證,與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中「肝風侮土」之機理相關。
  3. 痰熱擾神
    小兒脾常不足,易積滯生痰,痰熱互結,上蒙清竅,引動肝風,發為瘛瘲。症見喉間痰鳴、胸悶嘔惡,苔黃膩,脈滑數,此類多合併神志異常。

證候特徵

  • 抽動形態:手足交替屈伸,或局部肌肉瞤動,發作無規律,輕者僅指尖顫動,重者全身搐搦。
  • 兼症辨別
    • 實熱證:面赤唇紫、牙關緊閉、角弓反張。
    • 虛風證:肢體蠕動、低熱盜汗、口乾顴紅。
  • 舌脈象:實證舌紅苔黃燥,脈弦勁;虛證舌瘦少津,脈細弱。

中醫治法

  1. 清熱熄風
    實熱證用羚角鉤藤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為主方,羚羊角、鉤藤涼肝熄風,配合石膏、知母清氣分熱;若腑實便秘,可加大黃、芒硝通瀉陽明。
  2. 滋陰潛陽
    虛風證選大定風珠(《溫病條辨》),以阿膠、雞子黃滋陰養液,龜板、鱉甲潛鎮浮陽,佐五味子斂陰安神。
  3. 豁痰開竅
    痰熱證用黃連溫膽湯抱龍丸,黃連清心火,半夏、竹茹化痰,膽南星、天竺黃豁痰定驚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:「肝有風甚,則身反張強直,不搐,心不受熱,當補腎治肝。」指出瘛瘲與肝腎關係密切。
  • 《臨證指南醫案》:「大凡動皆屬風,然非外來之風,由肝膽之陽暴漲,鼓動周身脈絡。」強調內風致病之機。

瘛瘲一證,總屬「風象」,臨床須辨明虛實,實者瀉其亢陽,虛者填其真陰,兼痰者化之,兼瘀者通之,方合中醫辨證之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