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痰腳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痰腳氣

病證名,出自《丹溪心法·腳氣》,屬中醫「腳氣病」範疇,特指因痰濕之邪下注於下肢經絡,導致氣血壅滯、筋脈失養所引發的足部病證。其核心病機為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而生痰,痰濕流注下焦,阻遏陽氣運行,故見下肢沉重、腫脹、乏力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足脛重著木麻,或見輕微浮腫,肌肉軟弱無力,行動遲緩。
  • 兼症:常伴隨大便溏薄滑洩(因脾虛濕盛,下注腸道),舌苔白膩或滑膩,脈象濡滑或沉緩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濕內生:因飲食不節(如過食肥甘厚味)、勞倦傷脾,致脾陽不振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成痰。
  2. 下注經絡:痰濕屬陰邪,其性黏滯,易隨三焦氣機下流,阻滯足三陰經(尤以脾、肝、腎經為主),使氣血不得宣通,故見下肢重滯。
  3. 氣化失常:痰濕久滯,進一步影響膀胱與大腸氣化,故見二便異常,如溏泄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則:以「利濕化痰、調中健脾」為主,佐以行氣通絡。
代表方劑

  • 丹溪濕痰腳氣方(《丹溪心法》):
    • 組成:蒼朮(燥濕健脾)、防風(祛風勝濕)、檳榔(行氣利水)、香附(疏肝理氣)、川芎(活血通絡)、條芩(清熱燥濕)、滑石(滲濕利尿)、甘草(調和諸藥)。
    • 方義:蒼朮、防風相配,升陽除濕;檳榔、滑石導濕下行;香附、川芎調暢氣血;黃芩防濕鬱化熱,共奏化痰通絡之效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寒濕腳氣:以足脛冷痛、遇寒加重為特點,治宜溫散寒濕(如雞鳴散)。
  • 濕熱腳氣:見局部紅腫熱痛、小便短赤,需清熱利濕(如四妙丸)。
  • 乾腳氣:陰血不足,筋脈失養,症見足脛枯瘦、燥熱痙攣,當養血潤燥(如芍藥甘草湯加減)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濕痰腳氣與「脾主四肢」理論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言:「脾病而四肢不用」,說明脾虛濕困時,肢體功能易受影響。此外,痰濕為病多纏綿難癒,治療時需注重「治痰先治氣」(如方中香附、川芎之用),以氣行則痰消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須依臨床診斷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