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痰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痰嗽,乃痰嗽證型之一,屬中醫內科常見病證。其病機關鍵在於痰濕壅滯肺絡,阻遏氣機,致肺失宣降而發為咳嗽。此證特徵鮮明,患者多見咳嗽痰多,痰出則咳暫緩,呈現「痰出嗽止」之典型表現,明代醫家龔廷賢於《萬病回春》卷四明確記載:「濕痰嗽者,有痰,痰出嗽止是也。」
病因病機探微 濕痰嗽之形成,多因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濕成痰,上貯於肺所致。肺為貯痰之器,脾為生痰之源,故脾虛濕盛為本證根本。外感寒濕或久居濕地,亦可誘發或加重病情。痰濕屬陰邪,其性黏滯,易阻氣道,致使肺氣不得宣暢,發為咳嗽。痰濕得咯而出,肺氣暫通,故咳嗽隨之暫止;然痰濕未盡,復又聚生,故咳嗽反覆發作。
臨床表現詳述 患者除主症咳嗽痰多外,痰色多白而黏稠,或呈泡沫狀,易咯出。伴見胸脘痞悶,納呆倦怠,舌苔白膩,脈象濡滑等濕濁中阻之象。部分患者可兼見頭重如裹、肢體困重等濕邪困遏清陽之候。若痰濕鬱久化熱,則可見痰色轉黃,苔膩微黃等化熱徵象。
證候鑑別要點 需與下列證型相鑑別:
- 燥痰嗽:痰少而黏,難咯出,伴口鼻乾燥,舌紅少津。
- 風熱犯肺:咳嗽痰黃,兼發熱惡風,脈浮數。
- 肺陰虛嗽:乾咳無痰,或痰少帶血絲,舌紅少苔。
治法方藥舉隅 治療當以燥濕化痰、理氣止咳為大法。常用二陳湯為基礎方,取其半夏燥濕化痰,陳皮理氣和中,茯苓健脾滲濕,甘草調和諸藥。若痰濕較盛,可加蒼朮、厚朴以增強燥濕之力;兼有表證者,可合杏蘇散加減;若痰濕化熱,宜用清金化痰湯化裁。
調護要義 飲食宜清淡,忌肥甘厚味及生冷之品,以防助濕生痰。居處宜乾燥通風,避免外濕引動內濕。適當運動以宣暢氣機,但不可過勞傷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