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痰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痰痿
病證名,屬痿證之一,因濕痰阻滯經脈,氣血運行不暢,肢體失養所致。首見於《證治匯補·痿躄章》,多發於形體豐腴、痰濕偏盛之人。《張氏醫通·痿痹門》載其特徵為「手足軟弱,脈沉滑,兼見腰膝麻木或腫脹」。
病因病機
濕痰痿之成,多因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。痰濕流注經絡,阻遏氣機,致氣血不能濡養筋脈,故見肢體痿弱不用。此外,痰濕鬱久化熱,亦可兼見陽明經熱,進一步耗傷宗筋,如《簡明醫彀》所言:「陽明熱,宗筋失養」,加重痿軟之症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四肢軟弱無力,尤以下肢為甚,活動不利。
- 兼症:腰膝酸重麻木,或局部腫脹,體倦嗜臥,胸悶痰多。
- 舌脈: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沉滑或濡滑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燥濕化痰為主,佐以清熱通絡。元代朱震亨於《丹溪心法·痿》中主張以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為基礎,加蒼朮、白朮健脾燥濕,黃芩、黃柏清熱瀉火,並佐竹瀝、姜汁化痰通絡。若痰熱明顯,可酌加膽南星、瓜蔞以增強清化熱痰之效;若兼氣虛,可加黃耆、黨參益氣健脾,助痰濕運化。
鑑別與相關病證
濕痰痿需與濕熱痿、氣虛痿等鑑別:
- 濕熱痿:多見肢體灼熱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治宜清熱利濕,如四妙丸加減。
- 氣虛痿:以神疲乏力、少氣懶言為特點,脈虛弱,治當補中益氣,如補中益氣湯。
古籍參考
- 《證治匯補》強調濕痰客於經脈為本病關鍵。
- 《張氏醫通》指出痿證兼痰濕者,須分標本緩急,標急則先化痰,本虛則健脾為要。
濕痰痿之治,重在調理脾胃、化痰通絡,使氣血得暢,筋脈得養,則痿弱自漸復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