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痰腰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痰腰痛

濕痰腰痛,又稱痰注腰痛,屬中醫腰痛證型之一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腰痛》。此證因痰濕內蘊,流注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所致,其特點為腰部沉重酸脹,痛感纏綿,遇陰雨天或濕重環境則症狀加劇,常伴隨其他痰濕徵象,如胸悶、肢體困重、舌苔白膩、脈濡滑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濕內生: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成痰。
  2. 外感濕邪: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,外濕侵襲,與內濕相合,痰濕流注腰部經絡。
  3. 氣機不暢:痰濕阻滯,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失養,不通則痛,發為腰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腰部沉重、酸脹疼痛,痛處固定或遊走不定。
  • 陰雨天或濕冷環境症狀加重,活動後稍減。
  • 可兼見胸脘痞悶、納呆、肢體倦怠、頭暈目眩。
  • 舌象多為舌體胖大、苔白膩或滑,脈象濡滑或弦滑。

治療原則
化痰祛濕、通絡止痛為主,佐以健脾理氣。常用方劑如二陳湯平胃散加減,或導痰湯配合獨活、桑寄生等祛風濕藥物。若痰濕鬱久化熱,見苔黃膩、口苦者,可加黃柏、蒼朮等清熱燥濕之品。針灸取穴多選脾俞、腎俞、豐隆、陰陵泉等,以健脾化痰、疏通經絡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寒濕腰痛:痛處冷感明顯,得溫則減,苔白膩而潤。
  • 濕熱腰痛:痛處灼熱,小便短赤,苔黃膩。
  • 腎虛腰痛:綿綿作痛,遇勞加重,伴腰膝酸軟,與痰濕之沉滯感有別。

此證需結合整體辨證,細察痰濕兼夾之邪,靈活用藥,以達化痰通絡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