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溫,是一種常見於夏秋季的溫熱病。患者可能因體質陽虛多濕,感受到四時的雜氣而發病。症狀包括四肢浮腫、頭昏、胸悶、腹脹、乍冷乍熱、胃口不佳、口渴不想喝水、大便溏泄、小便黃赤、頻尿且排尿困難。在嚴重的情況下,可能發展成黃疸、瘧痢等症。另外,濕溫也可由夏季熱氣燻蒸、陰睛積聚或秋季受寒感冒所致。治療應以苦溫芳香藥物,宣通三焦氣機,使尿液通暢並消除濕熱。《醫門棒喝》主張使用藿香正氣散、五苓散、六和湯和消暑丸等方劑來根據不同症狀選擇治療。如果濕重於熱,表現為身體熱重持續、汗水不退、胸悶頭暈、四肢無力、大便溏泄、舌苔白膩,應用化濕並清熱的藥方如藿樸夏苓湯、三仁湯、不換金正氣散等。如果熱重於濕,表現為壯熱、胸悶嘔吐、心煩小便赤色、便祕或腹瀉、舌苔黃膩或燥,則應使用清熱並化濕的藥方如王氏連樸飲、黃芩滑石湯、甘露消毒丹等。如果濕溫邪氣進入營血,可能引發神昏、肌肉痙攣、便血等症狀,這時宜使用芳香開竅、涼血清營等治療法,對於陽虛的患者則宜溫中止血治療。

此外,濕溫也是疫癘類病證的一種。《雜病源流犀燭.瘟疫源流》認為盛夏的濕溫即為藏疫癘,當一個人染上濕溫病後,很容易傳播成為疫癘,這是因為春夏之間濕氣、熱氣和暑氣交蒸所致。根據前述所描述的症狀,濕溫可以包括現代醫學中的腸傷寒、副傷寒、沙門氏菌感染以及急性血吸蟲病等疾病的臨床表現相似。

此外,根據《難經.五十八難》,濕溫也是廣義傷寒的一種病證。宋朝的許叔微將一種病症,包括頭痛、胸腹脹滿、言語錯亂、多汗、雙腳逆冷等症狀,稱之為濕溫。

對於濕溫的治療,可使用白虎加蒼芩等方劑來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