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溫
病名出處
首見於《難經·五十八難》,為中醫溫病學中重要病證之一,屬外感熱病範疇,與時令、地域及體質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濕溫多發於夏秋之交,因暑濕氤氳,天地間濕熱之氣交蒸,人感其邪而發病。其成因可分為外因與內因:
- 外因:夏秋濕盛,暑熱未退,濕熱合邪侵襲人體。
- 內因:患者素體陽虛多濕,脾胃運化失司,內濕停聚,復感外邪,內外相引而致病。
濕性黏滯,熱性炎上,二者膠結,纏綿難解。病位多涉及三焦,尤以中焦脾胃為重心。濕阻氣機,三焦水道不利,故臨床表現複雜多變。
臨床表現
濕溫病程較長,症狀多樣,依濕熱偏勝可分為以下證型:
-
濕重於熱
- 身熱不揚(體溫雖高而皮膚不灼熱),午後熱甚。
- 頭重如裹,胸悶脘痞,泛惡欲嘔。
- 四肢倦怠,大便溏瀉,小便短黃。
- 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-
熱重於濕
- 壯熱不退,汗出熱不解。
- 胸痞乾嘔,心煩口渴,溲赤便秘或溏而不爽。
- 舌苔黃膩或黃燥,脈滑數。
-
邪入營血
- 高熱夜甚,神昏譫語,或發斑疹。
- 甚則痙厥動風,或便血衄血。
- 舌質絳紅,脈細數。
鑑別診斷
濕溫需與以下病證區別:
- 傷寒:初起惡寒無汗,脈浮緊,屬寒邪束表。
- 暑溫:發病急驟,熱象顯著,易耗氣傷津。
- 瘧疾:寒熱往來,發作有定時。
治療原則
以「分解濕熱」為大法,根據病位深淺、濕熱偏重,選用相應方藥:
-
濕重於熱
- 治法:化濕為主,佐以清熱。
- 方劑:藿樸夏苓湯(宣暢氣機、淡滲利濕)、三仁湯(開上、暢中、滲下)、不換金正氣散(燥濕和胃)。
-
熱重於濕
- 治法:清熱為主,佐以化濕。
- 方劑:王氏連樸飲(辛開苦降、清熱燥濕)、黃芩滑石湯(清利三焦濕熱)、甘露消毒丹(解毒化濁)。
-
邪入營血
- 治法:涼血解毒、開竅熄風。
- 方劑:清營湯合犀角地黃湯(清營涼血)、紫雪丹或至寶丹(開竅醒神)。
變證與兼證
- 黃疸:濕熱燻蒸肝膽,身目發黃,宜茵陳蒿湯加減。
- 痢疾:濕熱下迫大腸,下利赤白,用白頭翁湯化裁。
- 陽虛便血:濕熱損傷腸絡,便血不止,當溫澀止血,選黃土湯。
古籍論述
- 《醫門棒喝》強調「濕溫之病,變證最繁」,需分三焦論治。
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濕溫可轉為疫癘,具傳染性,與現代醫學「腸傷寒」等病相似。
- 宋·許叔微《普濟本事方》記載濕溫見「脛冷妄言」之證,以白虎加蒼術湯清熱燥濕。
附註
濕溫屬廣義傷寒之一,與西醫「傷寒桿菌感染」或「沙門氏菌病」有部分重合,然中醫辨證更重氣化功能與整體病機,非專指特定病原體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