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溫,病名。出《難經.五十八難》。

1.指夏秋季常見的一種溫熱病。章楠《醫門棒喝.濕溫》:「濕溫者,以夏令濕盛,或人稟體陽虛多濕,而感四時雜氣,遂成濕溫。雖四時皆有,而夏秋為多。濕熱二氣膠粘,淹纏難愈。如從下受,則足腫體重;上受,則頭目昏悶,胸滿腹膨,乍寒乍熱,胃不思食,渴不欲飲,大便溏泄,頻而不爽;小便黃赤,短而不利。或變黃疸,或化瘧痢,皆濕熱二氣合病也。」餘奉仙《醫方經驗彙編》:「濕溫者,乃夏暑熏蒸,陰睛蘊釀,天地間氤泙之氣也。人在蒸淫之中,受而即發;或交秋令,而為新寒感發者。身重頭痛,形類傷寒,胸悶寒熱,過午更甚者,是為濕溫。」治宜苦溫芳香,以宣三焦氣化,使小便通利以除濕熱。《醫門棒喝》主張用藿香正氣散、五苓散、六和湯和消暑丸等方以審證選用。濕重於熱者,身熱稽留,汗出熱不退,胸悶泛惡,四肢倦怠,大便溏泄,苔白膩,治以化濕,佐以清熱,選用藿樸夏苓湯、三仁湯、不換金正氣散等方;熱重於濕者,壯熱,胸痞乾嘔,心煩溲赤,便秘或溏、或爽,苔黃膩或燥,治以清熱,佐以化濕,用王氏連樸飲、黃芩滑石湯、甘露消毒丹等方。如邪入營血,可致神昏、痙厥,或見便血等證,宜芳香開竅、涼血清營等法,陽虛者則宜溫中止血。

2.屬疫癘類病證。《雜病源流犀燭.瘟疫源流》:「盛夏濕溫之證,即藏疫癘,一人受之為濕溫,一方傳遍即為疫癘,以春夏間濕、熱、暑三氣交蒸故也。」從1.2.所記述之症情,濕溫可賅括現代醫學之腸傷寒、副傷寒、沙門氏菌感染,與急性血吸蟲病的臨床症狀亦頗相似。參見溫病及有關條目。又:宋.許叔微將一種臨床呈現頭痛,胸腹滿,妄言,多汗,兩脛逆冷等症的病,稱之為濕溫(見《普濟本事方.傷寒時疫》)。用白虎加蒼術等方治療。

3.為廣義傷寒中的一種。見《難經.五十八難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