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瀉
病名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洩瀉》,又稱「濡洩」、「洞洩」,俗稱「水瀉」。此症因濕邪侵襲脾胃,導致運化失常,水谷不分而發。
病因病機
濕瀉多因外感濕邪或內濕困脾所致。《證治要訣》指出:「坐臥濕處,濕氣傷脾,土不克水」,說明長期處於潮濕環境,或梅雨季節濕氣氤氳,易使脾土受困,水濕不化,清濁相混而下泄。《金匱翼》進一步闡述:「脾胃有濕,則水谷不化」,強調濕邪阻滯中焦氣機,使脾失健運,水液直趨大腸而成瀉。
臨床表現
濕瀉特徵為:
- 瀉下如水:糞質稀薄或純水,腹中無明顯疼痛(《醫學傳燈》:「腹中不痛,所瀉皆水」)。
- 兼夾濕象:身重倦怠、肢體浮腫(濕泛肌表),或腸鳴漉漉(濕阻氣機)。
- 脈象與寒熱:
- 偏寒濕:脈濡細,舌淡苔白膩。
- 偏濕熱:身熱脈數,舌紅苔黃膩。
證型與治法
濕瀉治療以「利濕和中」為大法,根據寒熱虛實選方:
-
寒濕困脾
- 主方:胃苓湯(平胃散合五苓散)燥濕健脾,分利水濕。
- 虛寒甚者:術附湯溫陽化濕,或理中丸健脾溫中。
-
濕熱下注
- 主方:柴苓湯(小柴胡湯合五苓散)和解少陽,清利濕熱。
- 熱重者:參連丸清熱燥濕。
-
脾腎陽虛(久瀉不止)
- 主方:消腫健湯健脾溫腎,配合金匱腎氣丸補益元陽。
-
單純水瀉
- 輕證:五苓散化氣利水。
- 久瀉滑脫:駐車丸澀腸止瀉。
古籍補充
- 《醫學傳燈》提及濕瀉屬陽證者,可見「身熱脈數」,需區分濕熱與寒濕。
- 《金匱翼》強調「濡洩」之脈濡細,與洞洩之「完谷不化」有別,後者多因脾腎陽衰。
濕瀉與「濡瀉」、「洞洩」相關而異,濡瀉偏重濕邪黏滯,洞洩則以瀉下急迫為特徵,三者皆需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