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癬

濕癬為中醫皮膚病症之一,屬濕瘍範疇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五。其特徵為皮膚出現邊界清晰之紅斑,狀如蟲行,伴隨浸淫糜爛、赤色濕疹,搔癢劇烈,搔破後滲出滋水,甚則蔓延成片。古籍記載「其里亦有蟲」,意指濕癬之病機與濕熱蘊毒、蟲邪作祟相關。

病因病機
濕癬多因外感風濕熱邪,蘊結肌膚,或內因脾胃濕熱,外發腠理所致。濕性黏滯,與熱相搏,纏滯經絡,故見皮膚潮紅糜爛;熱盛則癢,濕盛則滋水淋灕;風邪夾雜則搔癢無度,狀若蟲行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皮損特徵:初起為邊界分明之紅斑,逐漸浸淫擴散,表面濕潤,搔破後滲液明顯,乾後可結黃痂。
  • 自覺症狀:劇烈搔癢,遇熱或濕氣加重,夜間尤甚。
  • 病程演變:若久治不癒,濕熱化燥,可致皮膚粗糙增厚,轉為慢性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主方:以清熱除濕、祛風殺蟲為則,選用《醫宗金鑑》除濕胃苓湯加減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豬苓、澤瀉等)。
    • 濕熱偏盛:加黃柏、苦參、龍膽草以清利濕熱。
    • 風邪甚者:佐以防風、白鮮皮、地膚子祛風止癢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濕瘡滲液多:以收濕斂瘡為先,可用蛇床子散(蛇床子、苦參、黃柏等研末)調麻油外敷。
    • 乾癢無滋水:改用蘆薈30克、炙甘草15克研細末外撒,或黃連膏薄塗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濕癬屬脾肺二經濕熱,外受風邪,襲入皮膚。」其論治強調內外合參,既需健脾化濕以絕內源,又當清熱解毒以祛外邪。

現代對應
濕癬之表現與西醫「急性濕疹」、「接觸性皮炎」等相似,然中醫治療著重辨證分型,針對濕、熱、風之偏盛靈活用藥,非僅止於局部對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