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淫

濕淫為中醫術語,指人體內外濕氣過盛,超出正常生理範圍,進而導致疾病的一種病理狀態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濕淫於內,治以苦熱。」此處「淫」有過度、浸淫之意,強調濕邪瀰漫、纏滯的特性。

濕淫的成因
濕淫的形成與內外因素相關:

  1. 外感濕邪:多因久居潮濕之地、淋雨涉水,或氣候濕重(如長夏梅雨季節),外界濕氣侵襲人體,滯留經絡臟腑。
  2. 內生濕濁: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,水濕停聚;或情志失調、勞倦過度,導致氣機不暢,水液代謝障礙而生內濕。

濕淫的致病特點
濕性黏滯重濁,其致病常表現為:

  • 纏綿難癒:濕邪致病病程較長,反覆發作,如濕疹、關節痠痛等。
  • 阻滯氣機:濕易困脾,妨礙脾胃升降,見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大便黏滯。
  • 重濁趨下:濕邪易傷人體下部,如腳氣、下肢水腫,或婦女帶下量多。
  • 兼夾他邪:常與寒、熱、風邪結合,形成寒濕、濕熱、風濕等複合病邪。

濕淫的辨證與治療
中醫治濕以「祛濕」為大法,根據病位與兼證不同,治法各異:

  • 濕困肌表:頭身困重、關節痠痛,宜發汗祛濕,如羌活勝濕湯。
  • 濕滯中焦:脘悶苔膩,治以苦溫燥濕,如平胃散。
  • 濕熱蘊結:小便黃赤、舌苔黃膩,需清熱利濕,如茵陳蒿湯。
  • 脾虛濕盛:神疲乏力、水腫泄瀉,當健脾化濕,如參苓白朮散。

濕淫的相關概念
濕淫與「濕氣」概念相通,但更強調病理上的過度與浸淫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濕勝則濡瀉」,說明濕邪過盛可導致泄瀉;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,如李東垣重視「脾胃虛則濕邪內生」,朱丹溪則以「二妙散」治濕熱下注,皆體現濕淫理論的臨床應用。

濕淫作為中醫病因病機的重要範疇,其辨治需結合四診,細察濕邪所在與體質虛實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