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鬱熱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鬱熱伏

濕鬱熱伏,又稱「濕遏熱伏」,為中醫病機名詞,指濕邪鬱滯於體內,阻遏氣機,導致熱邪難以透發的一種病理狀態。此證多因外感濕邪,或內生濕濁,久蘊化熱,濕熱交蒸,纏綿難解所致。其特點為濕邪與熱邪相互搏結,熱為濕遏,難以宣散,故臨床表現既有濕邪困阻之象,又見熱邪內鬱之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濕邪:長期處於潮濕環境,或冒雨涉水,濕邪由表入裏,鬱久化熱。
  2.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、生冷之品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濕濁內生,鬱而化熱。
  3. 體質因素:素體脾虛濕盛,或陽氣不足,氣化不利,水濕停聚,蘊結成熱。

臨床表現

濕鬱熱伏的症狀特徵為「濕重熱輕」,熱象被濕邪所遏,故表現為:

  • 發熱特點:身熱不揚(體表觸之初覺不熱,久按則熱感明顯),午後熱勢增高,汗出而熱不退。
  • 濕困症狀:胸悶脘痞、腹脹納呆、口黏不渴、頭身困重、四肢倦怠。
  • 熱鬱徵象:心煩、小便短黃、舌苔白膩或黃膩、脈濡數或滑數。

辨證要點

  1. 舌脈特徵:舌苔多膩(白膩或黃膩),脈象濡數或滑數,反映濕熱內蘊。
  2. 熱象隱伏:雖有發熱,但不如陽明氣分證之壯熱,反因濕阻而熱勢纏綿。
  3. 濕重徵象:以胸悶、身重、苔膩為主,熱象相對較輕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與「濕熱並重」區別:濕鬱熱伏以濕邪為主,熱象被遏;而濕熱並重則濕與熱勢均力敵,症狀如黃疸、下痢赤白等更為明顯。
  • 與「暑濕」區別:暑濕多發於夏季,兼有暑邪傷氣之倦怠、口渴;濕鬱熱伏則無明顯季節性,以濕阻氣機為主要表現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原則為「化濕清熱,宣暢氣機」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三仁湯(杏仁、白蔻仁、薏苡仁):宣上、暢中、滲下,分消濕勢,透熱外達。
  • 藿朴夏苓湯:芳香化濕,佐以淡滲,適用於濕偏重者。
  • 連朴飲:清熱化濕,和胃降逆,適用於濕熱中阻之嘔惡痞滿。

濕鬱熱伏之證,病程多纏綿,需根據濕與熱的孰輕孰重靈活用藥,務使濕去熱孤,則邪勢自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