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暈
病證名,屬眩暈病之一,又稱傷濕眩暈,首見於《東醫寶鑒·外形篇》。此證多因外感濕邪,或久處濕濁環境,濕濁內蘊,上蒙清竅,導致頭目昏沉、眩暈不適。其特徵常伴隨鼻塞、聲重等濕邪困表之象,嚴重者可見頭重如裹、胸悶泛惡等症狀。
病因病機
濕暈的核心病機為濕濁阻遏清陽。濕性黏滯重濁,易阻滯氣機,若外感雨露濕邪,或脾虛運化失職,內濕停聚,皆可致濕濁上擾頭目。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故發為眩暈。
證型分類
-
寒濕眩暈
- 特徵:眩暈伴頭身困重,畏寒肢冷,苔白膩,脈濡緩。
- 病機:寒濕內侵,陽氣被遏,清竅失養。
- 治法:溫化寒濕,升清降濁。
-
濕熱眩暈
- 特徵:眩暈且頭脹痛,口苦黏膩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病機:濕熱交蒸,上蒙清竅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,通利頭目。
治療方藥
- 主方:芎術湯(《東醫寶鑒》),以川芎、蒼朮為主藥,辛溫燥濕,升發清陽,適用於濕濁中阻之眩暈。
- 加減:
- 寒濕者,可合藿香正氣散加減,溫散寒濕。
- 濕熱者,選用黃連溫膽湯或三仁湯,清熱利濕。
相關理論延伸
濕暈與痰飲眩暈有相似之處,然痰飲多因內傷七情或飲食不節,痰濁內生;濕暈則偏重外濕或脾虛濕盛。臨床需辨明濕邪兼夾(如寒、熱、風),方能精準施治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濕邪為患」的病理特點,治療上首重運脾化濕,佐以宣通氣機,使清陽得升,眩暈自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