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濕暈,病證名。眩暈病之一。又名傷濕眩暈。見《東醫寶鑒.外形篇》。眩暈多由冒雨傷濕後所致,常兼有鼻塞、聲重等證。治宜芎術湯。濕暈又有寒濕眩暈、濕熱眩暈之分。各詳本條。
【病因病機】
濕暈多因冒雨傷濕,濕邪侵入中焦,阻遏清陽,清陽不升,則見眩暈。若濕邪偏重於寒,則見寒濕眩暈;若濕邪偏重於熱,則見濕熱眩暈。
【臨床表現】
眩暈,多由冒雨傷濕後所致,常兼有鼻塞、聲重等證。治宜芎術湯。
【辨證論治】
寒濕眩暈:症見眩暈,頭重如裹,惡寒發熱,肢體困重,鼻塞流清涕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治宜溫化寒濕,方用羌活勝濕湯加減。
濕熱眩暈:症見眩暈,頭重如裹,胸悶煩熱,口苦咽乾,小便黃赤,大便溏薄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濕,方用三仁湯加減。
【預防與調護】
- 平時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冒雨淋雨。
- 飲食宜清淡,少食生冷油膩之物。
-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-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【結語】
濕暈是一種常見的眩暈病證,多由冒雨傷濕所致。臨床以眩暈、頭重如裹、鼻塞流清涕、舌苔白膩、脈濡緩等為主要表現。治療宜根據寒濕、濕熱的不同,辨證施治。日常生活中,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冒雨淋雨,飲食宜清淡,少食生冷油膩之物,保持良好的心情,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,以防濕暈的發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