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中
濕中為中醫病名,屬「類中風」之一,首見於《醫宗必讀·類中》。其病因主要由於痰濕鬱久化熱,熱極生風,導致氣機逆亂、清竅蒙蔽,發為卒然昏厥之症,又稱「痰中」。
病因病機
- 內傷飲食:
長期嗜食肥甘厚味、醇酒乳酪,脾胃運化失司,水濕內停,聚而生痰,痰濕鬱久化熱,熱極生風,風痰上擾清竅而發病。 - 外感濕邪:
久處濕地、涉水淋雨,或感受山嵐瘴氣、陰晦濕冷之氣,外濕侵襲人體,內外合邪,阻滯氣機,痰濕內蘊,久而化熱生風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伴痰鳴氣粗。
- 兼症:面色晦滯,肢體困重,胸悶脘痞,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滑或弦滑。
治法與方藥
濕中之治,當以「化痰祛濕、清熱熄風」為主,代表方劑為蒼白二陳湯(蒼朮、白朮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)。此方由二陳湯加蒼朮、白朮而成,意在健脾燥濕、化痰和中,兼以理氣,使痰濕得化,風熱自熄。
相關鑑別
濕中與其他類中風證型(如氣中、火中、虛中)有別,其關鍵在於「痰濕化熱」之病機,故治療需側重化痰濕而非單純熄風或補虛。
古籍補充
《醫學心悟·類中風》進一步闡述:「濕中者,即痰中也……濕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」,強調痰濕為病理核心,並指出內外濕邪皆可致病,臨床須辨明濕熱偏盛與痰濁輕重,隨證加減。
(參見「痰中」條以究其詳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