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腫

病證名,屬水腫之一,主因久居濕盛之地,或外感寒濕之邪,濕氣浸漬肌膚所致。其特徵為肢體浮腫,尤以下肢為甚,按之凹陷難起,色多青白,伴見小便不利、大便溏泄等症。

病因病機

濕腫多因脾虛失運,水濕內停,或外感濕邪,阻遏氣機而成。《奇效良方》指出:「病水寒不得宣行,成濕腫證。」濕性重濁黏滯,易傷陽氣,故濕腫患者常見脈沉遲、不煩不渴,此為寒濕內困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腫脹特徵:以腰以下至足部腫脹明顯,按之凹陷,窅而不起(即按壓後凹陷緩慢恢復)。
  2. 二便異常:小便艱澀短少,大便多溏泄或滑泄。
  3. 舌脈特徵: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或濡緩。

治療原則

濕腫治療以健脾滲濕、升陽利水為主,兼顧溫化寒濕。

常用方劑

  1. 防己黃芪湯:適用於表虛濕盛,症見浮腫、汗出惡風者,功在益氣健脾、利水消腫。
  2. 五苓散:主治水濕內停,小便不利,能溫陽化氣、利水滲濕。
  3. 升陽除濕湯:針對濕困脾陽,清氣不升之證,具升發脾陽、化濕利水之效。
  4. 除濕湯:多用於濕邪偏盛,肢體困重,方中蒼朮、厚朴等藥燥濕健脾。

藥物加減

  • 蒼朮、厚朴:燥濕行氣,適用於濕阻中焦。
  • 澤瀉、茵陳:利水滲濕,導濕邪從小便而出。
  • 茯苓、白朮:健脾益氣,助運化水濕。

鑒別診斷

濕腫需與其他水腫證型區分:

  • 風水:起病急,腫從頭面開始,兼表證。
  • 脾虛水腫:腫勢緩慢,伴氣短乏力,以健脾為治。
  • 腎虛水腫:腰以下腫甚,兼腰膝酸冷,需溫腎利水。

文獻記載

  • 《醫林繩墨》強調以蒼朮、厚朴、澤瀉等藥治濕腫。
  • 《秘傳證治要訣》指出:「宜通利小便」,凸顯利濕為治療關鍵。

濕腫之治,重在辨明寒熱虛實,調理脾肺腎三臟氣化,使水濕得行,腫滿自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