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濁
濕濁為中醫術語,指體內濕氣積聚所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,其特性重濁黏滯,易阻滯氣機,妨礙陽氣運行。濕濁之形成,多因外感濕邪,或內傷飲食,致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停聚體內而成。
特性與致病特點
- 重濁黏滯:濕性下沉,易侵襲人體下部,如足部浮腫、腰膝酸重;其黏滯之性,常使病勢纏綿,病程較長,如濕疹、帶下等病症反覆難癒。
- 阻礙氣機:濕濁停滯,易困阻脾胃,導致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大便黏滯不爽;若壅塞於肺,則見痰多咳喘、胸悶氣促。
- 傷陽氣:濕為陰邪,易損傷陽氣,尤以脾陽為甚,久則可致畏寒肢冷、神疲乏力等陽虛之象。
濕濁的常見表現
- 頭面四肢:頭重如裹、肢體困重、關節酸楚。
- 消化系統:口黏膩、舌苔厚膩、腹脹便溏。
- 分泌物:痰涎、白帶、尿液混濁,質地黏稠。
相關病機與證型
- 濕困脾胃:濕濁中阻,運化失常,症見脘悶、嘔惡、舌苔白膩。
- 濕熱蘊結:濕濁鬱久化熱,形成濕熱,如黃疸、下焦濕熱(尿赤澀痛、帶下黃稠)。
- 痰濕內生:濕濁凝聚成痰,流竄經絡,可致瘰癧、痰核,或蒙蔽清竅而眩暈昏蒙。
中醫辨治要點
濕濁之治,首重健脾化濕,常用蒼朮、白朮、茯苓等藥以醒脾運濕;若兼寒象,可佐以溫化之品如桂枝、乾薑;若濕鬱化熱,則需清熱利濕,如黃芩、滑石。外治方面,針灸或艾灸穴位如足三里、陰陵泉,亦能助化濕濁。
濕濁為病,廣泛涉及內外婦兒各科,其辨證需結合病位、兼夾因素(如寒、熱、痰)等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