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阻中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阻中焦,為中醫病證名,屬內傷雜病範疇。中焦乃脾胃所司,主運化水穀精微,若濕邪蘊結中州,阻遏氣機,則脾胃升降失司,運化失常,發為此證。
病因病機 本證多因外感濕邪,或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胃,致水濕內停;亦可因脾虛失運,水濕不化,聚而為患。濕性黏滯重濁,易困阻氣機,故以脾胃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。
臨床表現 濕邪困阻中焦,常見頭重如裹、身倦乏力、脘腹痞悶、脹滿不舒、納穀不馨、口黏膩不爽、渴不欲飲或喜熱飲、小便短黃、大便溏滯等症。舌象多見舌體胖大,舌苔白厚膩或黃膩,脈象濡緩或濡數。
證候分析
- 頭重身倦:濕性重濁,上蒙清陽,故頭重如裹;濕阻經絡,氣血運行不利,則身倦乏力。
- 脘悶腹脹:濕阻中焦,氣機壅滯,脾胃升降失常,故見脘腹痞滿脹悶。
- 納呆口黏:脾運失健,胃納受阻,故食欲不振;濕濁上泛,則口黏膩不爽。
- 渴不欲飲:濕阻津液不得上承,故口乾;然內有濕停,故不欲多飲,或喜熱飲以助陽化濕。
- 二便異常:濕熱下注,則小便短赤;濕困脾陽,水穀不化,則大便溏滯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厚膩為濕濁內蘊之象;脈濡主濕,緩主脾虛,數則兼熱。
治法方藥 治當健脾化濕,理氣和中。常用方劑如:
- 平胃散: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,功專燥濕運脾,行氣和胃,適用於濕困脾胃之證。
- 藿香正氣散:藿香、紫蘇、白朮、茯苓等,具化濕解表、理氣和中之力,適於外感風寒,內傷濕滯者。
- 三仁湯:杏仁、白蔻仁、薏苡仁,配伍滑石、通草等,清利濕熱,宣暢氣機,宜於濕溫初起,邪遏氣分者。
證型辨異
- 寒濕困脾:苔白膩,脈濡緩,可加乾薑、草果以溫化寒濕。
- 濕熱中阻:苔黃膩,脈濡數,宜加黃連、梔子以清熱燥濕。
- 脾虛濕盛:兼見氣短乏力,加黨參、白朮以益氣健脾。
濕阻中焦之證,貴在辨明寒熱虛實,審證求因,方能切中病機,斡旋中州,復其升降之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