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瘛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瘛病之中醫論述
病名溯源
瘛病之名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,其病名源於《黃帝內經》所載:「病蠱弗治,腎傳之心病,筋脈相引而急,病名曰瘛。」此病屬中醫「筋病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抽搐、痙攣等症候有相類之處,然中醫理論體系下有其獨特之病理機制與辨治方法。
病因病機
精虧風動
《聖濟總錄》指出:「精屬腎,筋屬肝,脈屬心,精盛則滋育諸筋,榮灌諸脈,故筋脈柔和。」瘛病之發,首因「風客於腎,病蠱出白,則精已虧矣」,此乃「經所謂風客淫氣,精乃亡,邪傷肝者」之病理過程。腎精虧虛,水不涵木,則肝風內動,表現為「筋脈燥急相引而瘛」。
臟腑相關
此病涉及腎、肝、心三臟:
- 腎精虧損:為病之本,精不化氣則筋脈失養
- 肝風內動:為病之標,風性主動而見抽搐
- 心脈失榮:為病之變,脈道不利而加劇筋急
臨床表現
主要證候為「筋脈相引而急」,具體可見:
- 肢體不自主抽掣
- 肌肉筋脈拘急
- 動作不協調
- 或伴有精氣虧虛之象如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等
治療方藥
經典方劑
《聖濟總錄》載「治瘛病筋脈相引而急,建中湯方」,此方體現了「建中培土以滋化源,養血柔肝以熄風」之治療思路。建中湯類方(如小建中湯、黃耆建中湯)通過調理中焦,實土以御木亢,間接達到養筋熄風之效。
辨證論治
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多種治法:
- 滋腎熄風法:適用於腎精虧虛為主者,方如大定風珠、三甲復脈湯
- 養血柔肝法:適用於肝血不足者,方如四物湯加鉤藤、天麻
- 清熱熄風法:適用於兼有熱象者,方如羚角鉤藤湯
理論發展
明清溫病學派對瘛病有進一步闡發:
- 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將瘛瘲分為「虛風」與「實風」
- 葉天士提出「久病入絡」理論,對頑固性瘛病採用通絡法治療
- 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從瘀血論治,創立活血熄風之法
此病之辨證需細察標本虛實,治療當遵循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原則,標本兼顧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