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八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藥配伍禁忌之「十八反」詳解
「十八反」為中醫藥學中重要的配伍禁忌理論,指特定藥物組合後可能產生劇烈毒性或副作用,屬「七情配伍」中「相反」之範疇。此說法首見於《神農本草經》,後世醫家加以歸納,形成十八組相反藥對,並以歌訣形式流傳,成為臨床用藥之警戒。
十八反之源流與內涵
據《本草綱目》及《珍珠囊補遺藥性賦》記載,十八反實際包含十九味藥物(後世增補玄參),分屬三類相反配伍:
-
烏頭類反藥組
- 主藥:川烏、草烏、附子(同屬烏頭類)
- 反藥:貝母(川貝、浙貝)、瓜蔞(全瓜蔞、瓜蔞皮、瓜蔞仁)、半夏、白蘞、白芨。
- 機理:烏頭性辛熱大毒,反藥多屬寒潤或收斂之品,同用恐加劇烏頭鹼毒性,或阻礙其宣散之效。
-
甘草反藥組
- 主藥:甘草(生甘草、炙甘草)
- 反藥: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海藻。
- 機理:甘草甘緩補中,與峻下逐水藥(如甘遂、大戟)或散結藥(如海藻)同用,可能導致水濕壅滯或毒性疊加。
-
藜蘆反藥組
- 主藥:藜蘆
- 反藥:人參、丹參、沙參、苦參、玄參、細辛、芍藥(赤芍、白芍)。
- 機理:藜蘆湧吐風痰,性烈;反藥多為補益或養陰之品,配伍後恐耗氣傷陰,或引發嘔逆過度。
十八反歌訣釋義
傳統《十八反歌》云:
「本草明言十八反,半蔞貝蘞芨攻烏,藻戟遂芫俱戰草,諸參辛芍叛藜蘆。」
- 「半蔞貝蘞芨攻烏」:半夏、瓜蔞、貝母、白蘞、白芨與烏頭類相反。
- 「藻戟遂芫俱戰草」:海藻、大戟、甘遂、芫花與甘草相戰。
- 「諸參辛芍叛藜蘆」:人參、丹參等參類,細辛、芍藥與藜蘆相叛。
學術爭議與臨床實況
十八反雖為歷代醫家所重,然其科學性仍有探討空間:
- 古籍異載:《千金方》《外臺秘要》等方書中,偶見反藥同用之案例(如甘遂與甘草配伍之「甘遂半夏湯」)。
- 現代研究:部分實驗顯示,反藥組合未必皆具毒性,可能與劑量、炮製法或病證特異性相關。
此理論反映古人對藥性衝突之觀察,臨床應用時須權衡利弊,非絕對禁忌,然初學者仍當謹守傳統規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