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八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十八劑為中醫方劑學中依藥性與功效相結合的分類法,首載於明代醫家李梴所著《心印紺珠集》。此分類系統將方劑歸納為十八種基礎類型,反映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思想,強調依據病機與體質差異選用相應劑型。以下詳述各劑之特性與應用:


1. 輕劑

以質輕上浮之藥為主,如桑葉、菊花,適用於邪犯上焦(如頭面、肺衛)之證,具「輕可去實」之效,代表方如桑菊飲。

2. 淡劑

選用茯苓、薏苡仁等淡滲利濕之品,針對水濕停聚之水腫、泄瀉,遵循「淡能滲濕」原則,如五苓散。

3. 清劑

清熱瀉火類方劑,如黃連解毒湯,以黃芩、梔子等藥清解氣分或臟腑實熱,對應「熱者寒之」治法。

4. 解劑

分為「解表」與「和解」兩類:

  • 解表劑:如麻黃湯發汗散寒,適用風寒表實證。
  • 和解劑:如小柴胡湯調和少陽半表半里之邪。

5. 緩劑

甘草、飴糖等甘緩之品組成,緩解急症或調和藥性,如芍藥甘草湯治筋脈攣急。

6. 火劑

專治熱毒熾盛或三焦火鬱,如黃連解毒湯,以苦寒直折火勢。

7. 暑劑

針對暑濕或暑熱證,如清暑益氣湯,結合清熱與化濕藥,解暑兼顧氣陰。

8. 濕劑

芳香化濕或苦溫燥濕之方,如藿香正氣散,治濕阻中焦之脘痞吐瀉。

9. 寒劑

用於裡寒證,如四逆湯以大辛大熱之附子、乾薑回陽救逆。

10. 燥劑(澀劑)

分兩類:

  • 燥濕劑:如平胃散燥脾濕。
  • 固澀劑:如真人養臟湯澀腸止瀉。

11. 甘劑

以補益為主,如四君子湯甘溫益氣,符合「甘能補虛」之性。

12. 平劑

藥性平和之方,如四物湯調血而不峻猛,適用血虛兼瘀滯者。

13. 溫劑

溫裡散寒類,如理中丸溫補脾陽,治中焦虛寒。

14. 和劑

調和陰陽或臟腑功能,如半夏瀉心湯寒熱並用,治寒熱錯雜痞證。

15. 調劑

疏理氣機之方,如逍遙散調肝解鬱,治肝脾不調。

16. 補劑

虛證專用,分氣血陰陽,如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。

17. 榮劑

養血通絡類,如當歸補血湯,促進營血生成與運行。

18. 奪劑

攻逐峻烈之方,如十棗湯瀉水逐飲,用於實邪壅盛需急下者。


此十八劑體系體現中醫「方從法出」的配伍邏輯,臨床須結合八綱辨證與藥物性味,靈活加減。歷代醫家對此分類亦有擴充,如《景岳全書》增「固」、「因」等劑,反映方劑學的發展脈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