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十二刺
十二刺,又稱十二節刺,為中醫古籍《靈樞·官針》所載之針刺技法,其分類依據十二經脈之特性,針對不同病症發展出十二種相應的刺法。原文載:「凡刺有十二節,以應十二經。」意指透過十二種針刺手法,調和經氣,適應臨床多樣化的治療需求。以下分述各法要義:
- 偶刺
以一手按壓前胸(如心痹處),一手針刺後背相應俞穴,前後對應,故稱「偶刺」。此法多用於治療心氣閉阻之證,強調前後配穴的協同作用。 - 報刺
針對游走性疼痛(如行痹),刺中痛處後暫不留針,待疼痛轉移再循新發部位刺之,反覆追蹤病邪所客之處,故名「報」(重複之意)。 - 恢刺
用於筋脈拘急之證,如肌腱粘連。針刺時直刺筋脈旁側,並前後提插捻轉以鬆解拘攣,舒展氣血,取「恢廓通暢」之效。 - 齊刺
又稱「三刺」,於病變正中直刺一針,兩旁各斜入一針,三針並用。適用於寒邪久留、範圍小而病位深者,如頑固性痹痛。 - 揚刺
於患處中央刺一針,周圍淺刺四針,共五針,形如揚散之勢。多用於寒氣凝滯、面積較大的淺表病症,如皮痹或局部麻木。 - 直針刺**
捏起皮膚,沿皮下橫刺進針,適用於寒邪客於淺表之證。此法避開深層組織,專攻皮部氣血不和,如風寒襲表之頭痛。 - 輸刺
強調「直入直出」,深刺至骨,以瀉腎經或深層邪氣。臨床多用於骨痹或熱邪內蘊之重症,手法簡捷而力道深沉。 - 短刺
治療骨痹時,邊進針邊輕搖針柄,使針尖漸近骨膜,以「摩骨」方式激發經氣。適用於骨節變形或寒凝骨隙之證。 - 浮刺
斜針淺刺於肌表,類似現代「淺刺法」,用於肌肉急症或熱邪在表。與「分刺」相類,但更側重輕透皮部以疏泄風熱。 - 陰刺
左右對稱取穴同刺(如雙側太溪穴),專治寒厥或陰寒內盛之證。透過雙穴共振,強化溫陽散寒之效。 - 傍針刺
先直刺一針於病所,再旁斜一針以加強,兩針並行。適用於固定性刺痛或瘀血留滯,如跌仆後局部腫痛。 - 贊刺
快速多次淺刺出血,如「梅花針」叩刺法,用於癰腫初起或血熱瘀滯。其名取「贊助消散」之意,以放血法導邪外泄。
理論基礎
十二刺法體現中醫「辨證施治」原則,結合經絡循行、病邪深淺(皮、肉、筋、骨)及病症特性(寒、熱、虛、實),靈活選用針刺角度、深度與組合。例如「齊刺」「揚刺」以多針圍刺攻邪,「輸刺」「短刺」則專注深層調骨,顯示古人對針刺層次與力度的精細劃分。此十二法後世衍生為各種複式針法,奠定針灸治療學的基礎框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