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十二從與中醫經脈理論探微

一、十二從之源流與定義
「十二從」之說首見於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,其文曰:「四經應四時,十二從應十二月,十二月應十二脈。」唐代王冰註解:「從者,順也」,意指經脈之氣循行需順應天地陰陽之序。明代張介賓於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十二從即手足三陰三陽之脈,合於十二月之氣」,強調人體十二經脈與自然節律的對應關係。《靈樞·五亂》「經脈十二者,以應十二月」之論,更奠定「十二從」為經脈氣血順應天時的核心概念。

二、十二經脈之順序與走向
十二從對應之十二經脈,依其陰陽屬性與流注次序可分為:

  1. 手三陰經:從胸走手
    • 手太陰肺經 → 手厥陰心包經 → 手少陰心經
  2. 手三陽經:從手走頭
    • 手陽明大腸經 → 手少陽三焦經 → 手太陽小腸經
  3. 足三陽經:從頭走足
    • 足陽明胃經 → 足少陽膽經 → 足太陽膀胱經
  4. 足三陰經:從足走腹
    • 足太陰脾經 → 足厥陰肝經 → 足少陰腎經

此順序體現「陰升陽降」之氣機運動,與《靈樞·逆順肥瘦》「脈行之逆順」相合,形成如環無端的氣血循環系統。

三、十二從與時空相應之理
中醫將十二經脈配屬十二月,以「子午流注」理論闡釋經氣盛衰與時辰之關係:

  • 足少陰腎經應子時(十一月),陰氣極盛而一陽初生;
  • 手厥陰心包經應戌時(九月),陽氣入陰而營衛交會。
    《黃帝內經》以「四時五行,因加相勝」說明經脈之氣隨月令變化而調整,如春應肝經(足厥陰)、夏應心經(手少陰)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。

四、經氣順逆與病理關聯
《太素》稱「十二從」為「十二順」,強調「相順則治,相逆則亂」。若經氣逆亂,則生諸病:

  • 手太陰肺經氣逆可見咳喘、肩背痛;
  • 足陽明胃經氣逆易發嘔吐、狂癲。
    此與《靈樞·經脈》所載「是動病」「所生病」互為表裏,反映經脈失從則氣血失調的病理機制。

五、學術發展與臨床意義
後世醫家將十二從理論延伸運用:

  1. 針灸取穴:依時辰選取當令經脈之五輸穴,如寅時取肺經太淵;
  2. 脈診定位:十二經脈分候寸口三部九候,如左關候肝(足厥陰);
  3. 養生導引:順應月令調息,如冬至後注重溫養腎經。

此理論不僅是中醫時間醫學之基石,更深化「治未病」思想中「因時制宜」的實踐內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