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段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十二段錦

十二段錦為傳統氣功導引功法之一,由八段錦演變而來,因動作分為十二段,故得此名。此功法至明代已趨於成熟,多見於養生典籍,如冷謙《修齡要旨》、高濂《遵生八箋》、胡文煥《類修要訣》等均有記載。清代乾隆年間,《壽世傳真》將其定名為「十二段錦」,後經《內功圖說》進一步整理,遂廣為流傳。

從中醫理論來看,十二段錦結合經絡學說與臟腑調理,透過特定的肢體動作與呼吸配合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。其動作設計多針對任督二脈及十二正經,如「叩齒咽津」可刺激腎經,助益先天之本;「摩運丹田」則能溫煦命門之火,強化脾胃運化功能。此外,部分動作如「左右開弓」與「搖頭擺尾」,可舒展肝膽經絡,調暢氣機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肝主筋,其華在爪」之論述。

在氣血運行方面,十二段錦強調「以意導氣,以氣運身」,透過緩慢連貫的動作引導內氣循行,達到「氣行則血行」的效果。例如「雙手攀足」一勢,透過前俯後仰的動作,刺激足太陽膀胱經,促進陽氣升發;而「攢拳怒目」則能調動肝氣,強化筋骨的柔韌性。

此功法亦注重呼吸與動作的協調,多採用逆腹式呼吸法,以加強氣機的升降出入。如「閉氣搓手」一段,透過閉氣與搓摩的配合,可激發手三陰三陽經的氣血流通,改善上肢循環。整體而言,十二段錦透過系統性的導引,實現「形與神俱」的養生目標,契合中醫「治未病」的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