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養生術語「十二多」詳解

「十二多」為中醫養生重要概念,源自《養性延命錄》所引《小有經》,指十二種過度的情志與行為對人體精、氣、神的耗損機制。此理論與「十二少」互為陰陽對應,體現中醫「過猶不及」的平衡思想,以下分述其病理機轉:

  1. 多思則神殆
    思慮過度傷脾,脾主運化,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,上擾心神。《黃帝內經》言「思則氣結」,長期思慮使氣機鬱滯,精神倦怠。
  2. 多念則志散
    「腎藏志」,雜念紛紜耗傷腎精,腎精虧虛則意志不堅,注意力渙散,甚則髓海不足而記憶衰退。
  3. 多欲則損志
    欲望過盛耗竭腎中真陰真陽,《類經》指出「嗜欲勞其目」,腎志失養則人生目標混亂,與「恬惔虛無」的養生原則相悖。
  4. 多事則形疲
    形體過勞直接耗氣,《素問》強調「久視傷血,久臥傷氣」,過度勞作使衛氣受損,肌肉消削,終致「形弊血盡」。
  5. 多語則氣爭
    肺主氣,言語過度引動肺氣上逆,與心火相搏而成「氣爭」,表現為氣短、咽乾,日久可致金水不相生。
  6. 多笑則傷臟
    《內經》云「喜傷心」,過喜使心氣渙散,大笑更動搖五臟氣機平衡,尤易引發心火暴亢而卒倒。
  7. 多愁則心懾
    憂愁過度傷肺,金虛不能制木,肝氣橫逆犯心,出現心悸怔忡。《醫宗金鑒》稱此為「情志相勝」失調之證。
  8. 多樂則意溢
    樂極則心陽外越,神不內守,《淮南子》謂「樂蕩乎陽」,長期亢奮使心神失斂,夜寐不安、多夢紛紜。
  9. 多喜則忘錯昏亂
    喜為心志,過喜則「神憚散而不藏」(《靈樞》),臨床可見注意力渙散、判斷力下降等神識異常。
  10. 多怒則百脈不定
    怒傷肝,肝失疏泄則氣血逆亂,《血證論》指出「肝屬木,木氣衝和則血脈流通」,反之則經脈拘急或出血。
  11. 多好則專迷不治
    過度執著特定事物,使肝氣鬱而化火,火灼津液成痰,痰火互結擾亂神明,表現為偏執行為。
  12. 多惡則憔煎無歡
    憎惡情緒使肝膽氣滯,膽主決斷功能失司,《黃帝內經太素》言「膽病者,善太息」,長期抑鬱導致面容憔悴、情志不舒。

此十二項病理機制,共同指向「形神合一」理論的失衡。中醫認為情志活動需以五臟精氣為物質基礎,《養性延命錄》將「除十二多」視為修真要旨,實質在於通過調攝情志以維繫氣血陰陽的動態平衡。歷代醫家如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進一步發展為「十二少」養生法,形成完整的情志調理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