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方劑學之「十二劑」詳解
「十二劑」為中醫方劑學重要分類法,首見於宋代寇宗奭《本草衍義》,係根據方劑之主要功效與作用特點,將方劑歸納為十二大類,分別為:宣、通、補、洩、輕、重、滑、澀、燥、濕、寒、熱。此分類法不僅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之核心思想,更為臨床選方提供系統化依據。
十二劑之具體內容
1. 宣劑
功效:宣發鬱結,開通氣機。
適用:氣機鬱滯、肺氣不宣等證,如咳嗽、胸悶、痰阻。
代表方:杏蘇散(宣肺化痰)、越鞠丸(解鬱寬中)。
中醫理論:宣劑主入肺經,肺主宣發肅降,此類方劑能助肺氣宣通,解除鬱滯。
2. 通劑
功效:疏通經絡,暢通氣血。
適用:氣血瘀阻、經絡不通之證,如痹證、痛經、癥瘕。
代表方:血府逐瘀湯(活血化瘀)、溫經湯(溫通經脈)。
中醫理論:「不通則痛」,通劑以行氣活血為主,使氣血調和,經絡通暢。
3. 補劑
功效:補益虛損,扶助正氣。
適用:氣血陰陽不足諸證,如氣虛、血虛、陽虛、陰虛。
代表方:四君子湯(補氣)、四物湯(補血)、六味地黃丸(滋陰)。
中醫理論:補劑依「虛則補之」原則,針對五臟虛損進行調補。
4. 洩劑
功效:攻逐邪實,瀉下通腑。
適用:實熱積滯、水飲內停等證,如便秘、水腫、痰飲。
代表方:大承氣湯(峻下熱結)、十棗湯(攻逐水飲)。
中醫理論:洩劑以「實則瀉之」為法,適用於邪盛正未虛者。
5. 輕劑
功效:輕清上浮,解表透邪。
適用:外感表證、風熱上擾,如感冒、頭痛、風疹。
代表方:銀翹散(辛涼解表)、桑菊飲(疏風清熱)。
中醫理論:輕劑質輕上行,符合「治上焦如羽,非輕不舉」之原則。
6. 重劑
功效:鎮靜安神,潛陽熄風。
適用:心神不寧、肝陽上亢,如失眠、驚癇、眩暈。
代表方:朱砂安神丸(鎮心安神)、鎮肝熄風湯(平肝潛陽)。
中醫理論:重劑多屬金石介類,質重下行,能鎮攝浮陽、安定神志。
7. 滑劑
功效:滑利竅道,潤燥通滯。
適用:津枯腸燥、小便不利,如便秘、淋證。
代表方:五仁丸(潤腸通便)、八正散(利尿通淋)。
中醫理論:滑劑以滋潤通利為主,適用於燥結不通之證。
8. 澀劑
功效:收斂固澀,止遺固脫。
適用:滑脫不禁諸證,如自汗、遺精、久瀉。
代表方:牡蠣散(固表止汗)、金鎖固精丸(澀精止遺)。
中醫理論:澀劑依「散者收之」原則,用於正氣虛弱、固攝無力者。
9. 燥劑
功效:燥濕化痰,祛除濕濁。
適用:濕邪內停,如痰飲、濕疹、泄瀉。
代表方:二陳湯(燥濕化痰)、平胃散(燥濕運脾)。
中醫理論:燥劑性偏溫燥,能勝濕化濁,適用於「濕勝則濡瀉」之證。
10. 濕劑
功效:滋潤養陰,生津潤燥。
適用:津液虧損、陰虛內燥,如口乾、皮膚皸裂、乾咳。
代表方:增液湯(滋陰潤燥)、沙參麥冬湯(養陰生津)。
中醫理論:濕劑以甘寒滋潤為主,符合「燥者濡之」之治則。
11. 寒劑
功效:清熱瀉火,解毒涼血。
適用:熱證、火毒,如高熱、發斑、癰腫。
代表方:黃連解毒湯(清熱解毒)、白虎湯(清氣分熱)。
中醫理論:寒劑性寒涼,能「熱者寒之」,直折火勢。
12. 熱劑
功效:溫陽散寒,回陽救逆。
適用:寒證、陽虛,如四肢厥冷、腹痛泄瀉。
代表方:四逆湯(回陽救逆)、理中丸(溫中散寒)。
中醫理論:熱劑性溫熱,能「寒者熱之」,助陽祛寒。
十二劑之臨床意義
「十二劑」分類法不僅涵蓋方劑之主要作用方向,更體現中醫「八綱辨證」與「治則治法」之結合。臨床運用時,需辨明病性(寒熱)、病勢(虛實)、病位(表裡),方能準確選方。此分類法對後世方劑學發展影響深遠,明代張景岳進一步發展為「八陣」,清代汪昂則在《醫方集解》中按功效重新歸類,皆可見其承先啟後之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