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十二節
十二節為中醫基礎理論中對人體重要關節的統稱,出自《靈樞·邪客》,指人體左右兩側共十二處大關節,包括上肢的肩、肘、腕與下肢的髖、膝、踝,左右各六,合為十二。此概念不僅是解剖結構的歸納,更與經絡氣血運行、臟腑功能聯繫密切,是中醫整體觀的重要體現。
十二節的經絡與氣血關係
十二節所在之處,多為經脈氣血匯聚與轉輸的關鍵節點。例如:
- 肩關節:手三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)與手三陰經(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陰心經)皆經過此處,為氣血由軀幹向四肢布散的重要樞紐。
- 膝關節:足三陽經(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)與足三陰經(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)交會於此,尤以胃經的「犢鼻穴」、膽經的「陽陵泉」為調節下肢氣血之要穴。
十二節與臟腑的聯繫
中醫認為關節活動需賴肝腎精血濡養、脾胃氣血生化,故十二節的功能狀態可反映內在臟腑盛衰:
- 肝主筋,腎主骨:肝血充足則筋脈柔韌,關節屈伸自如;腎精充盈則骨骼強健,支節穩固。若肝腎虧虛,易見關節僵硬、疼痛或活動不利。
- 脾主四肢:脾氣健運則水穀精微布達四肢,關節得養。反之,脾虛濕困時,氣血滯留於關節,可致腫脹、重濁之感。
十二節在診療中的意義
臨床上,十二節的異常變化常作為辨證依據:
- 痹證:風寒濕邪侵襲十二節,導致氣血痺阻,表現為「行痹」(遊走痛)、「痛痹」(冷痛劇烈)、「著痹」(重著酸困)等,治法需分型論治,如散寒祛濕、活血通絡。
- 經筋病候: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經筋」連綴關節,十二節病變可影響相應經筋,如踝關節扭傷常涉及足少陽經筋,治療除局部取穴外,需配合疏調膽經氣血。
古典文獻中的論述
《類經》註解「四肢各三節,是為十二節」,強調其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。此外,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進一步闡述關節為「神氣之所遊行出入」之處,說明針刺療法常選取關節附近腧穴(如曲池、陽陵泉)以調暢氣機。
綜言之,十二節既是軀體運動的力學支點,亦為氣血臟腑功能的外在表現,於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中具深遠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