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節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十二節刺
十二節刺,又稱十二刺,為中醫針灸古法之一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。此刺法依據人體十二經脈與四時節氣相應之理,針對不同病症與氣血狀態,劃分十二種針刺手法,以調和陰陽、疏通經絡。
十二刺法分類與應用
-
偶刺
- 手法:前後對刺,如胸腹與背部相應穴位同取。
- 主治:心痹等內臟病症,調節陰陽表裏之氣。
-
報刺
- 手法:刺後留針,再循按痛處復刺。
- 主治:遊走性疼痛(如風痹),固定邪氣所客之位。
-
恢刺
- 手法:多向斜刺,配合關節屈伸活動。
- 主治:筋脈拘急(如肌腱炎),舒緩筋結。
-
齊刺
- 手法:正中一針,旁加兩針,三針並用。
- 主治:寒邪深痼之痛症(如寒痹),集中溫散陰寒。
-
揚刺
- 手法:正中一針,周圍四針淺刺。
- 主治:範圍較廣的寒痹或麻木,疏泄淺層邪氣。
-
直針刺
- 手法:沿皮淺刺,不傷肌肉。
- 主治:表淺邪氣(如皮膚冷痛),引邪外出。
-
輸刺
- 手法:深刺至骨,瀉法為主。
- 主治:骨痹或熱邪深伏,直達病所。
-
短刺
- 手法:緩進搖針,漸近骨部。
- 主治:骨節病變(如骨刺),鬆解骨周氣血。
-
浮刺
- 手法:斜刺入肌,淺層行氣。
- 主治:肌肉急症(如攣急),緩解局部緊繃。
-
陰刺
- 手法:左右對稱取穴(如雙側太谿)。
- 主治:寒厥或陰經失衡,雙調陰陽。
-
傍針刺
- 手法:先直刺一針,再旁斜加一針。
- 主治:頑固性刺痛(如瘀血留滯),前後夾攻病邪。
-
贊刺
- 手法:多針淺刺出血。
- 主治:癰腫熱毒,散瘀瀉熱。
理論基礎
十二節刺以「天人相應」為核心,結合經脈流注與病邪深淺,靈活選用針法。其分類不僅對應十二經,亦反映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的治則,為後世針灸配穴與手法奠定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