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經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十二經別

十二經別為中醫經絡系統中的重要分支,首載於《靈樞·經別》。其從十二經脈分出,深入體腔,聯絡臟腑,再淺出體表,上行頭面,並按陰陽表裡關係相合為六組,故稱「六合」。十二經別不僅擴展了十二經脈的循行範圍,更強化了表裡兩經之間的聯繫,體現了經脈「離、合、出、入」的循行特點。

循行特點

  1. :從十二經脈主幹分出,多起始於四肢肘膝以上。
  2. :深入體腔,聯繫相應臟腑(陽經經別多屬腑絡臟,陰經經別多屬臟絡腑)。
  3. :淺出體表,上行頭頸部。
  4. :與表裡經的經別相會合,形成「六合」關係,最終回歸本經。

六合關係

十二經別按陰陽表裡配對,合為六組:

  • 足太陽與足少陰(一合)
  • 足少陽與足厥陰(二合)
  • 足陽明與足太陰(三合)
  • 手太陽與手少陰(四合)
  • 手少陽與手厥陰(五合)
  • 手陽明與手太陰(六合)

生理功能

  1. 加強表裡兩經聯繫:通過「六合」使陰陽經脈相互貫通,調和氣血。
  2. 擴展經脈循行:補充十二經脈未達之部位,如某些臟腑或頭面官竅。
  3. 強化臟腑聯繫:陰經經別多聯繫相表裡的陽經所屬臟腑,如足太陰經別「貫心」,加強脾與心的關係。

與十二經脈的區別

  • 循行深度:經別主走體內,深入臟腑;經脈主行體表。
  • 分布範圍:經別側重頭面、胸腹內在聯繫;經脈涵蓋全身縱向主幹。
  • 功能側重:經別強化表裡經與臟腑溝通;經脈主導氣血運行與體表聯絡。

十二經別作為經絡系統的深層結構,與十二經脈、奇經八脈共同構築人體氣血運行的複雜網絡,對臨床辨證與針灸取穴具有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