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經動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十二經動脈

在中醫理論中,十二經動脈是指十二經脈中可觸及搏動的特定部位,這些部位反映了經脈氣血的盛衰與運行狀態。《難經·一難》提到:「十二經皆有動脈」,說明每一條經脈均有其對應的動脈搏動點,這些點多分佈於體表淺層,便於診察。

十二經動脈的具體分佈

根據《針灸甲乙經》等古籍記載,十二經動脈的應手穴位如下:

  1. 手太陰肺經

    • 中府雲門:位於胸部,反映肺氣狀態。
    • 天府俠白:上臂內側,與肺氣宣發相關。
    • 尺澤經渠:前臂部,主調肺氣升降。
  2. 手少陰心經

    • 極泉:腋窩處,為心經氣血起始。
    • 少海:肘內側,與心神安定相關。
  3. 手厥陰心包經

    • 勞宮:掌心處,主心包經氣血輸布。
  4. 手陽明大腸經

    • 合谷陽溪:手背部,反映陽明經氣盛衰。
    • 五里:上臂外側,與大腸經氣血運行相關。
  5. 手太陽小腸經

    • 天窗:頸側部,主小腸經氣血上達頭面。
  6. 手少陽三焦經

    • 和髎:耳前部,與三焦氣機通調相關。
  7. 足陽明胃經

    • 大迎下關:面部,主胃經氣血上榮。
    • 人迎:頸部,為胃經重要動脈點。
    • 氣衝衝陽:足部,反映胃經氣血下行狀態。
  8. 足太陽膀胱經

    • 委中:膝後膕窩處,主膀胱經氣血輸布。
  9. 足少陽膽經

    • 聽會上關:耳周,與膽經氣血上達相關。
  10. 足太陰脾經

    • 箕門衝門:大腿內側,主脾經氣血運行。
  11. 足少陰腎經

    • 太溪陰谷:足踝及膝後,反映腎氣盛衰。
  12. 足厥陰肝經

    • 太衝行間:足背部,主肝經氣血疏泄。
    • 五里陰廉:大腿內側,與肝經氣血調節相關。

中醫理論中的意義

十二經動脈不僅是診脈的重要依據,更是針灸治療的關鍵穴位。通過觸按這些動脈點,可判斷經脈氣血的虛實、寒熱等病理變化。例如:

  • 人迎脈(足陽明胃經)與寸口脈(手太陰肺經)的對比,可評估陰陽氣血的平衡狀態。
  • 太溪脈(足少陰腎經)的強弱,可反映腎氣的充盈與否。

這些動脈點亦常用於針灸臨床,通過刺激相應穴位調節經氣,達到治療目的。例如,合谷(大腸經)可疏風解表,太衝(肝經)能平肝熄風,兩穴配合更可調和氣血,稱為「開四關」。

綜上所述,十二經動脈是中醫經絡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,其理論與應用貫穿於診斷、治療及養生實踐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