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經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十二經筋

十二經筋為中醫經絡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,屬於經絡在體表的連屬結構。其概念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經筋》篇,主要描述人體筋肉系統的分布與功能聯繫。由於其循行與病變多與「筋肉」相關,故稱「經筋」。

分布特點

十二經筋的循行路線與十二經脈大致相符,但亦有顯著差異:

  1. 循行方向: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末端,向軀幹方向走行,最終結聚於關節或骨骼周圍。
  2. 陰陽分布
    • 陽經筋(手足三陽經筋)分布於肢體外側,並上行至頭面部。
    • 陰經筋(手足三陰經筋)分布於肢體內側,部分進入腹腔,但均不入內臟。
  3. 結聚特性:經筋多附著於骨骼關節處,形成「結」「聚」之勢,以維持肢體的運動與穩定。

生理功能

  1. 連綴百骸:經筋網絡全身,使骨骼、關節得以聯結,維持形體結構的完整性。
  2. 主司運動:筋肉受經氣濡養,協調肢體屈伸收展,保證動作靈活協調。
  3. 護衛經脈:經筋分布於體表,對深層經絡氣血運行起保護作用。

病理表現

經筋受邪或氣血失養時,易出現以下病候:

  • 拘急攣縮:如轉筋(肌肉痙攣)、筋痹(關節僵硬)。
  • 弛緩無力:肌肉萎弱、肢體弛縱不收。
  • 牽引疼痛:沿經筋循行路線的掣痛、酸脹。
  • 抽搐強直:如中風後的筋脈拘急或小兒驚風。

與十二經脈的關係

雖與經脈循行相似,但經筋不直接絡屬臟腑,亦無營血運行功能,其病變多表現為形體運動障礙,與經脈病候的氣血失調有所不同。臨床上,針灸治療常取「阿是穴」或筋結點以鬆解經筋氣滯。

臨床應用

中醫推拿、針灸及導引術常針對經筋施治:

  • 針法:採用「恢刺」「關刺」等手法鬆解筋結。
  • 灸法:溫灸以散寒舒筋,適用於寒性筋痹。
  • 導引:如五禽戲、八段錦,通過伸展筋脈以暢通氣機。

十二經筋理論不僅闡釋了筋肉系統的生理病理,更為筋傷、痹證等病症的診療提供了重要依據,體現中醫「形氣相維」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