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經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十二經絡
十二經絡為中醫經絡系統之核心,包含手足三陰三陽共十二條經脈,分別為:手太陰肺經、手陽明大腸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、手少陰心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陰腎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厥陰肝經。此十二經脈首尾相貫,如環無端,內聯臟腑,外絡肢節,為氣血運行之主要通道。
經絡之生理功能
- 運行氣血:十二經絡主司氣血之輸布,濡養周身,維持臟腑機能與肢體活動。
- 溝通表裡:經脈聯繫體表與內臟,使外邪可內傳,內病可外顯,形成中醫「整體觀」之基礎。
- 調節陰陽:三陰三陽經脈相互銜接,維繫人體陰陽平衡,如《靈樞·海論》所言:「夫十二經脈者,內屬於腑臟,外絡於肢節。」
十二經脈之循行特點
- 手三陰經:從胸走手,聯繫心肺等臟,屬裡。
- 手三陽經:從手走頭,聯繫頭面五官,屬表。
- 足三陽經:從頭走足,貫通軀幹下肢,屬表。
- 足三陰經:從足走腹胸,聯絡肝脾腎等臟,屬裡。
經脈與臟腑之關係
每條經脈皆隸屬特定臟腑,形成「臟—經—腑」之配屬關係。例如:
- 肺經屬肺絡大腸,主氣機宣降。
- 肝經屬肝絡膽,主疏泄藏血。
此關係亦體現於病理,如肝鬱可沿肝經顯現脅痛,胃熱可循胃經見齒痛。
臨床意義
十二經絡為針灸、推拿之施術依據,透過刺激經穴調節氣血。如《靈樞·經脈》強調:「經脈者,所以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。」此外,經脈循行路線亦用於診斷,如頭痛分屬不同經脈(太陽經痛在後頭,陽明經痛在前額)。
十二經絡體系融合中醫臟象學說與氣血理論,不僅為生理病理之框架,更是治療與養生之指導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