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經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十二經脈
十二經脈,又稱十二正經,為人體經絡系統之核心,隸屬於手、足三陰三陽共十二條主要經脈。《靈樞·海論》載:「夫十二經脈者,內屬於腑臟,外絡於肢節。」其貫通臟腑與體表,為氣血運行之主幹,維繫人體生理機能之平衡。
經脈名稱與流注順序
十二經脈依氣血流注方向,形成循環無端之體系,其順序如下:
- 手太陰肺經 → 2. 手陽明大腸經 → 3. 足陽明胃經 → 4. 足太陰脾經 →
- 手少陰心經 → 6. 手太陽小腸經 → 7. 足太陽膀胱經 → 8. 足少陰腎經 →
- 手厥陰心包經 → 10. 手少陽三焦經 → 11. 足少陽膽經 → 12. 足厥陰肝經。
走向規律
十二經脈之循行方向遵循陰陽相貫、表裡相合之原則,具體分為四組:
- 手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:從胸部走向手指,「從臟走手」。
- 手三陽經(陽明、太陽、少陽):從手指走向頭部,「從手走頭」。
- 足三陽經(陽明、太陽、少陽):從頭部走向足趾,「從頭走足」。
- 足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:從足部走向胸腹,「從足走腹」。
經脈與臟腑之聯繫
每條經脈皆隸屬特定臟腑,並與相表裡之經脈互通:
- 陰經屬臟絡腑(如肺經屬肺絡大腸)。
- 陽經屬腑絡臟(如大腸經屬大腸絡肺)。
此結構體現「臟腑相合」之關係,維繫陰陽氣血之協調。
功能與臨床意義
十二經脈不僅輸布氣血,亦反映病理變化。當外邪入侵或氣血失調時,經脈循行部位易現異常,如疼痛、麻木或功能障礙。中醫診療常透過經脈辨證,如針灸、推拿等療法,以調和經氣、疏通瘀滯。
十二經脈為中醫理論之基石,其循行規律與臟腑關係,深刻影響診斷與治療體系,進一步內容可參閱各經脈專條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