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經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十二經穴
十二經穴為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所屬之穴位,總計309穴,乃中醫經絡理論之核心組成部分。十二經脈內連臟腑,外絡肢節,運行氣血,調和陰陽,而經穴即為經脈氣血輸注於體表之特定部位,針灸、推拿等外治法皆以此為施術基礎。
十二經脈與所屬經穴
十二經脈分為手三陰、手三陽、足三陰、足三陽,左右對稱分布於全身,其經穴亦隨經脈循行路線排列:
-
手三陰經
- 手太陰肺經:11穴,如中府、尺澤、太淵等,主司呼吸與氣機宣降。
- 手厥陰心包經:9穴,如天池、內關、勞宮等,調節心神與血脈。
- 手少陰心經:9穴,如極泉、神門、少衝等,主血脈與神志。
-
手三陽經
- 手陽明大腸經:20穴,如商陽、合谷、曲池等,主津液代謝與傳導。
- 手少陽三焦經:23穴,如關衝、外關、翳風等,司氣化與水道通調。
- 手太陽小腸經:19穴,如少澤、後溪、聽宮等,主分清泌濁與營養輸布。
-
足三陽經
- 足陽明胃經:45穴,如承泣、足三里、豐隆等,主受納腐熟水穀。
- 足少陽膽經:44穴,如瞳子髎、陽陵泉、風池等,主決斷與疏泄。
- 足太陽膀胱經:67穴,如睛明、委中、至陰等,主一身之表與水液代謝。
-
足三陰經
- 足太陰脾經:21穴,如隱白、三陰交、公孫等,主運化與統血。
- 足厥陰肝經:14穴,如大敦、太衝、期門等,主疏泄與藏血。
- 足少陰腎經:27穴,如湧泉、太溪、照海等,主藏精與生殖發育。
經穴之功能與應用
十二經穴各具特性,或補虛瀉實,或調和陰陽,其作用機理與所屬經脈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例如:
- 合谷(手陽明大腸經)擅長疏風解表、通絡止痛;
- 足三里(足陽明胃經)為強壯要穴,能健脾和胃、扶正培元;
- 太衝(足厥陰肝經)可平肝熄風、疏肝解鬱。
經穴之配伍運用,如「原絡配穴」「俞募配穴」等,更進一步體現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之精髓。
十二經穴體系不僅是中醫治療之基礎,亦為養生保健之重要依據,透過刺激經穴,可調動人體自癒能力,達到防治疾病之目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