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經之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十二經之海
在中醫理論中,「十二經之海」為衝脈之別稱,出自《靈樞·動輸》:「衝脈者,十二經之海也。」《靈樞·海論》亦稱其為「血海」,意指衝脈具有統攝、調節十二經脈氣血之功能,為全身氣血匯聚與輸布之要衝。
衝脈與十二經之海的關係
衝脈為奇經八脈之一,其循行分布廣泛,起於胞中(女子為子宮,男子為精室),下出會陰,並分為三支:
- 前行支:沿腹前壁上行,散布於胸中,再上至咽喉,環繞口唇。
- 後行支:沿脊柱內側上行,與督脈相併,貫通脊柱。
- 下行支:從胞中向下,沿大腿內側至足底,與足少陰腎經相聯繫。
衝脈與足少陰腎經關係密切,並與任脈、督脈同源於胞中,故有「一源三歧」之說。其貫穿全身,聯繫五臟六腑,能調節十二經脈之氣血,故稱「十二經之海」。
血海之稱的涵義
《靈樞·海論》言:「衝脈者,為十二經之海,其輸上在於大杼,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。」由於衝脈主司氣血之調控,尤其與女子月經、孕育密切相關,故又稱「血海」。女子以血為本,衝脈氣血充盈,則月事以時下,胎孕得以養育;若衝脈空虛或瘀阻,則易見經閉、崩漏、不孕等症。
十二經之海的生理功能
- 統攝十二經氣血:衝脈能調節十二經脈之氣血盛衰,使氣血運行協調。
- 滋養五臟六腑:其上行支散布胸腹,濡養心肺;下行支貫通下肢,與肝腎經脈相連,影響生殖與生長發育。
- 主司生殖功能:衝脈與任脈協同,維繫女子月經及男子精氣,為生殖系統之根本。
臨床意義
衝脈失調常見氣血逆亂、月經不調、不孕、遺精、眩暈等症。中醫調治常從肝腎入手,因衝脈隸屬肝腎系統,並結合針灸(如氣海、關元、三陰交等穴)或藥物(如四物湯、龜鹿二仙膠)以調理氣血。
綜觀之,「十二經之海」突顯衝脈於經絡系統之核心地位,其功能涵蓋氣血調節、生殖養育及臟腑滋養,為中醫經絡學說之重要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