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井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十二井穴詳述
一、基本概念
十二井穴為十二經脈中井穴之總稱,分佈於手足末端,為經氣所出之處,屬「五輸穴」之一(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)。其性主「瀉熱開竅」,臨床多用於急症、熱病及神志病之調治,具醒腦蘇厥之效。
二、十二井穴分經對應
- 手太陰肺經:少商(拇指橈側)
- 手陽明大腸經:商陽(食指橈側)
- 足陽明胃經:厲兌(第2趾外側)
- 足太陰脾經:隱白(足大趾內側)
- 手少陰心經:少衝(小指橈側)
- 手太陽小腸經:少澤(小指尺側)
- 足太陽膀胱經:至陰(足小趾外側)
- 足少陰腎經:湧泉(足底前1/3凹陷處)
- 手厥陰心包經:中衝(中指尖端)
- 手少陽三焦經:關衝(無名指尺側)
- 足少陽膽經:足竅陰(第4趾外側)
- 足厥陰肝經:大敦(足大趾外側)
三、中醫理論與應用
- 經氣所發:
井穴位處經脈之始,如水源初湧,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載:「所出為井」,喻經氣由此而生發,貫注全身。 - 主治特性:
- 瀉熱解毒:井穴多屬金或木,金性肅降,木性疏泄,故可清瀉臟腑鬱熱,如少商刺血治咽喉腫痛。
- 開竅醒神:突發昏厥、中暑時,針刺或掐按井穴(如中衝、湧泉)能通調陰陽,促神志清明。
- 通絡止痛:井穴善治經脈所過之急性痛症,如至陰穴矯正胎位、緩解頭痛。
- 臨床配伍:
- 熱病神昏:並取十二井穴刺絡放血,協同清熱。
- 中風閉證:配人中、百會以啟閉通絡。
四、狹義十二井穴
部分醫家專指「手六經井穴」(少商、商陽、中衝、關衝、少衝、少澤),因手與心肺關聯密切,更常用於急救熱病,如《針灸大成》載:「凡初中風跌倒……急以三棱針刺手十二井穴」。
五、操作特點
井穴多以三棱針點刺出血,或毫針淺刺0.1~0.2寸,手法重瀉。因其皮薄肉少,針感銳痛,古稱「刺井如用刀」。
(註:本文所述均基於中醫典籍理論,實際運用須結合辨證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