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十二少乃中醫養生學術語,指十二種節制情志以調和身心的原則,源自道家與傳統醫學結合之養生觀。《養性延命錄》引《小有經》所述:「少思、少念、少欲、少事、少語、少笑、少愁、少樂、少喜、少怒、少好、少惡」,此十二項要旨被視為養生之核心,與「十二多」形成對照,強調「節制」而非「禁絕」的平衡之道。
十二少的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「情志過極」會擾動氣機,導致臟腑功能失衡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怒傷肝、喜傷心、思傷脾、憂傷肺、恐傷腎」,過度情緒或行為皆可能引發氣血逆亂。十二少透過收斂外放之情志與慾望,使「神氣內守」,符合《內經》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」的養神原則。
- 少思
「思則氣結」,過度思慮易傷脾,影響運化功能,導致氣滯腹脹、食欲不振。適度減少雜念,可助心神清明。 - 少念
執念過深耗損心神,使心火偏亢。道家主張「遣欲澄心」,減少執著以維持精神內斂。 - 少欲
《內經》云「嗜欲不能勞其目」,貪欲過多耗傷腎精。節制物欲與色慾,能固護先天之本。 - 少事
事務繁雜則形神俱勞,易致肝氣鬱滯。道家提倡「無為」,減少無謂操勞以養氣。 - 少語
多言耗氣,尤傷肺脾之氣。《千金方》指出「語多損氣」,寡言可保津液與中氣。 - 少笑
喜樂雖屬良性情志,然「過喜則氣緩」,大笑散氣,心氣渙散者尤須節制。 - 少愁
憂愁過度則肺氣不宣,久致胸悶氣短。調攝之道在於舒暢氣機,避免沉溺悲緒。 - 少樂
與「少笑」相應,樂極易心神外馳,反失陰陽平衡。 - 少喜
突發狂喜擾亂心神,甚者「喜中風」,故宜保持情緒平穩。 - 少怒
怒則氣上,肝陽暴亢,易引發頭痛、眩暈。養生家重視「忍怒以全陰」。 - 少好
過度偏好特定事物(如飲食、嗜好)易致臟腑偏頗,如「味過於酸,肝氣以津」。 - 少惡
憎惡過甚則氣機鬱阻,長期可化火傷陰。調和性情,使七情不過其節。
十二少與養生實踐
此十二原則非指完全禁絕,而是追求「中庸」之道。中醫強調「形神合一」,情志調攝需配合起居、飲食,例如:
- 「少思」可搭配靜坐、冥想,安定心神;
- 「少怒」宜疏肝理氣,如練習太極或按揉太衝穴。
歷代醫家如孫思邈、陶弘景皆將十二少融入養生體系,視為「治未病」之關鍵。其核心理念在於透過節制外在消耗,使氣血歸於平和,達到《內經》所言「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」之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