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濁

定義與概述

赤濁為中醫病證名,指以小便渾濁且色赤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患。此病名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·大方脈科》,屬中醫"便濁"、"溺濁"範疇。在臨床上可分為兩大類:一類實質為血尿,另一類則屬精濁範疇。

分類與病機

小便赤濁型

此型主要表現為排尿時尿液渾濁且呈赤色,實質上屬於血尿範疇。其病因病機可歸納為以下幾點:

  1. 下焦濕熱:濕熱之邪蘊結下焦,灼傷膀胱與腎之絡脈,迫血妄行而致尿赤渾濁
  2. 心火下移:心火亢盛,下移小腸,熱迫膀胱血絡
  3. 脾不統血:脾氣虛弱,統攝無權,血不循經而外溢
  4. 腎陰虧虛: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灼傷絡脈

精濁挾血型

此型特徵為溺孔常流出挾有血性濁物,明代戴思恭《證治要訣·白濁》中記載:"精者血之所化,有濁去太多,精化不及,赤未變白,故成赤濁,此虛之甚也。"其病機主要為:

  1. 腎精虧損:房勞過度或久病傷腎,精室空虛,精血同源,精虧及血
  2. 相火妄動:腎陰不足,相火偏亢,擾動精室,灼傷血絡
  3. 濕熱下注:飲食不節,濕熱內生,下注精室,與敗精瘀血相結

辨證要點

小便赤濁

  • 實證:尿色鮮紅,排尿灼熱刺痛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  • 虛證:尿色淡紅,排尿無痛或微痛,舌淡苔白,脈細弱

精濁挾血

  • 實證:濁物稠厚色深,陰部脹痛,舌暗紅苔黃膩
  • 虛證:濁物稀薄色淡,腰膝酸軟,舌淡紅少苔

治療原則

小便赤濁

  • 濕熱型:清熱利濕,涼血止血,常用八正散加減
  • 心火型:清心瀉火,導赤散為主方
  • 脾虛型:健脾益氣,攝血止血,歸脾湯加減
  • 腎虛型:滋陰降火,知柏地黃丸化裁

精濁挾血

  • 濕熱瘀阻:清熱化濕,祛瘀通絡,草薢分清飲合失笑散
  • 腎虛火旺:滋腎清火,大補陰丸加減
  • 氣不攝精:益氣固精,補中益氣湯合金鎖固精丸

古籍論述

《丹溪心法》云:"濁主濕熱,有痰有虛,赤屬血,白屬氣。"指出赤濁與血分關係密切。《景岳全書》則強調:"赤濁多有火,然不盡屬於火也。"提示赤濁雖多因火熱,但亦有虛證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