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十二時辰與中醫理論

十二時辰的基本概念

十二時辰乃中國古代重要計時系統,將一晝夜劃分為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十二個時段,每個時辰相當於現今兩小時。此系統不僅反映時間流轉,更與天地陰陽之氣運行密切相關,成為中醫理論中重要時間醫學基礎。

各時辰詳解

子時(23:00-01:00)

別稱夜半、午夜、子夜,對應足少陽膽經當令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凡十一臟取決於膽」,此時陽氣初生,為陰陽交替關鍵時刻。中醫養生強調此時應進入深度睡眠,以利膽氣生發。

丑時(01:00-03:00)

稱雞鳴時分,屬足厥陰肝經主時。《素問》指出:「臥則血歸於肝」,此時肝經氣血最旺,主司藏血與疏泄功能。臨床常見此時醒來多與肝氣鬱結或肝血不足相關。

寅時(03:00-05:00)

名為平旦,手太陰肺經當令。此時陽氣漸升,肺朝百脈,主氣機宣降。傳統認為此時為最佳起床時間,符合「與天地同步」養生原則。

卯時(05:00-07:00)

日出時分,手陽明大腸經主時。《靈樞》記載此時氣血流注大腸,適宜排便。中醫診察常關注此時大便狀況,以判斷脾胃運化功能。

辰時(07:00-09:00)

稱食時,足陽明胃經旺盛。此時胃氣最盛,適宜進食早餐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此時飲食吸收最佳,故有「辰時吃好」之說。

巳時(09:00-11:00)

名隅中,足太陰脾經當令。脾主運化,此時氣血旺盛,工作效率高。中醫診病常觀察此時精神狀態,以判斷脾氣盛衰。

午時(11:00-13:00)

日中時分,手少陰心經主時。陽氣達頂峰,陰氣始生,宜小憩養心。心主神明,此時適當休息可避免心氣耗傷。

未時(13:00-15:00)

稱日昳,手太陽小腸經旺盛。小腸主分清泌濁,此時適宜適量飲水助代謝。中醫觀察此時消化狀況以判斷小腸功能。

申時(15:00-17:00)

晡時或日晡所,足太陽膀胱經當令。此時陽氣開始沉降,工作效率次高峰。臨床常見膀胱經病證在此時症狀明顯。

酉時(17:00-19:00)

日入時分,足少陰腎經主時。腎藏精,此時宜靜養收斂。傳統養生主張此時不宜劇烈運動,以免擾動腎氣。

戌時(19:00-21:00)

黃昏時刻,手厥陰心包經旺盛。此時陰氣漸盛,宜放鬆心情。中醫認為此時情緒波動易影響心包經氣機。

亥時(21:00-23:00)

名人定,手少陽三焦經當令。三焦主司氣化,此時宜準備入睡,使百脈得養。養生強調「亥時眠,百脈休」之理。

中醫臨床應用

十二時辰理論在中醫診療中應用廣泛:

  • 時間辨證:如「日晡潮熱」為陽明腑證特徵,「五更瀉」屬腎陽不足
  • 經絡診斷:根據症狀加重時間判斷相關經絡病變
  • 子午流注:針灸治療依氣血流注時辰選取穴位
  • 用藥時機:部分方劑強調特定時辰服用以增效

《傷寒論》中多處記載病症與時辰關係,如「陽明病欲解時,從申至戌上」,顯示時間醫學在中醫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