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手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十二手法:中醫針刺技術的細緻操作
十二手法,又稱十二字分次第手法,源自明代楊繼洲所著《針灸大成》,是中醫針刺技術中一套系統化的操作程序。這十二種手法涵蓋了從進針到出針的完整過程,體現了中醫針刺技術的精細與嚴謹。以下為各手法的詳細介紹:
1. 爪切
爪切是指在針刺前,以拇指指甲在穴位上掐按,形成一個明顯的壓痕。此手法有助於定位穴位,同時能減輕進針時的疼痛感,並使氣血聚集於針刺部位,增強療效。
2. 指持
指持是指以手持針,通常用拇指、食指、中指三指捏住針柄,保持針體穩定,確保進針時力度均勻,避免彎針或偏移。
3. 口溫(今已不用)
口溫是古代的一種手法,指將針置於口中溫熱,以避免冷針刺激患者。由於現代針具消毒規範嚴格,此手法已不再使用,改以酒精或高溫滅菌替代。
4. 進針
進針是指將針刺入皮膚的過程,講究「輕、緩、穩」,避免粗暴操作。傳統手法強調「刺入如蚊喙」,即輕柔而精準地刺入,以減少患者不適。
5. 指循
指循是指進針後,以手指沿經絡輕柔按揉或輕叩針周,引導經氣運行,促進氣血流通,增強針感(得氣)。
6. 爪攝
爪攝是在針刺後,若患者出現局部肌肉緊張或滯針現象,可用指甲輕掐針周皮膚,以鬆解肌肉,緩解不適。
7. 針退
針退是指將針緩緩退出,通常用於調整針刺深度或結束治療。退針時需緩慢,避免突然抽針導致氣血紊亂。
8. 指搓
指搓是指以拇指、食指捏住針柄,來回搓動針體,使針身產生輕微旋轉,以加強刺激,促進經氣運行。
9. 指捻
指捻與指搓類似,但動作更細微,主要用於調節針感,可補可瀉。補法時,捻針角度小、力度輕;瀉法時,捻針角度大、力度較強。
10. 指留
指留是指針刺到達適當深度後,暫時留針不動,讓經氣持續作用。留針時間視病情而定,通常為10-30分鐘,某些情況可延長。
11. 針搖
針搖是指在出針前或留針期間,輕輕搖動針柄,以擴大針孔,促進邪氣外泄,常用於瀉法。
12. 指拔
指拔是最後一步,即出針。出針時需穩健,避免拖泥帶水,並以棉球按壓針孔,防止出血或氣泄過度。
總結
十二手法是中醫針刺技術的核心操作,涵蓋了從準備到結束的完整流程,體現了中醫「細緻入微、因人施術」的治療理念。這些手法不僅影響針刺的療效,也關係到患者的舒適度與安全性,至今仍是中醫針灸教學與臨床應用的重要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