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十二原探微:臟腑精氣之門戶
一、溯源與定義
「十二原」首載於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,為黃帝內經核心理論之一,屬經穴分類專名。其指代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及膏、肓之十二處原穴,包含雙側經穴與單穴,共計十二之數。與後世「十二經原穴」概念雖有淵源,然選穴配伍迥異,彰顯早期中醫對臟腑—經絡—體表反應點的獨特認知。
二、十二原穴配伍解析
- 五臟原穴(皆雙穴)
- 肺之原·太淵:手太陰肺經所注,脈會於此,主司氣機升降。
- 心之原·大陵:手厥陰心包經所注,代心受邪,調神志、瀉心火。
- 肝之原·太衝:足厥陰肝經所過,疏泄氣機,鎮肝熄風。
- 脾之原·太白:足太陰脾經所注,運化水穀,補益中氣。
- 腎之原·太谿:足少陰腎經所注,滋腎陰、溫元陽,為先天之本樞紐。
-
膏肓之原(單穴)
- 膏之原·鳩尾:任脈絡穴,位於胸劍結合部,古人視膏為心尖脂肪,此穴調心陽、化痰濁。
- 肓之原·脖胦(氣海):亦屬任脈,肓指膈下腹膜,穴居臍下寸半,總調下焦氣化,為「生氣之海」。
三、理論內涵與臨床意義
-
臟腑精氣外應
《靈樞》強調「五臟有疾,當取之十二原」,認為原穴為臟腑原氣輸注、留止於四肢軀幹之關鍵點,猶如臟腑在體表的「氣口」。透過診察原穴處的虛實變化(如壓痛、溫度異常),可推測內在臟腑功能狀態。 - 治療層次深廣
十二原穴不僅用於相應臟腑病症,更可調節整體氣機:- 太淵配太谿,補肺腎之氣以治虛喘;
- 大陵配太衝,瀉心肝火旺之煩躁;
- 鳩尾配氣海,通調上中下三焦氣機壅滯。
-
與後世原穴理論之異同
《難經》發展出「十二經原穴」體系,新增大腸經合谷、胃經衝陽等,側重經脈循行;而《靈樞》十二原更聚焦臟腑本質,尤重五臟與膏肓的生理聯繫,反映先秦醫家對人體「核心—外圍」的樸素認知。
四、膏肓概念考據
「膏肓」一詞於《左傳》已有「病入膏肓」之喻,中醫視其為五臟外的特殊結構:
- 膏:心尖脂肪層,與心陽溫煦功能相關;
- 肓:膈膜以下腹膜區域,主司水液代謝與氣機升降。
鳩尾與氣海二穴,實質是通過任脈調節軀幹前後陰陽氣機,以影響膏肓區域功能,體現「以單穴統攝整體」的治療思維。
五、針灸應用特點
十二原穴在操作上講究「得氣為度」:
- 五臟原穴多取「徐入徐出」的導氣手法,引導經氣歸原;
- 膏肓原穴則重「淺刺調氣」,鳩尾宜斜刺避內臟,氣海可配合灸法溫補。
此類穴道對慢性病、內傷雜病有獨特療效,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太衝治「羸瘦無力」,太谿主「溺有餘瀝」,皆凸顯其扶正固本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