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原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十二原穴詳解
十二原穴之概念溯源
十二原穴乃中醫經絡理論之核心概念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之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篇。其云:「五臟有六腑,六腑有十二原,十二原出於四關,四關主治五臟。」此處所言「原穴」,意指臟腑原氣所經過與留止之要穴,為人體生命能量之關鍵樞紐。
《靈樞》所述之十二原穴系統
據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載,十二原穴包含:
- 肺之原:太淵穴(左右各一)
- 心之原:大陵穴(左右各一)
- 脾之原:太白穴(左右各一)
- 腎之原:太溪穴(左右各一)
- 肝之原:太衝穴(左右各一)
- 膏之原:鳩尾穴(單穴)
- 肓之原:脖胦穴(即氣海穴,單穴)
此系統特點在於將五臟各配雙穴,加上膏肓之單穴,合計十二原。膏肓者,古人視為心臟與橫膈膜間之重要部位,與人體免疫力密切相關。
《難經》之十二原穴系統
《難經·六十六難》提出另一種十二原穴分類法,將五臟、心包及六腑各配一原穴:
- 肺之原:太淵
- 心之原:大陵
- 肝之原:太衝
- 脾之原:太白
- 腎之原:太溪
- 心包之原:大陵(與心同)
- 大腸之原:合谷
- 小腸之原:腕骨
- 胃之原:衝陽
- 膀胱之原:京骨
- 三焦之原:陽池
- 膽之原:丘墟
此系統將六腑納入原穴體系,形成更完整之臟腑對應關係。
原穴之生理功能
原穴乃臟腑原氣所駐留之處,具有以下特性:
- 原氣輸注:為三焦所行之原氣停留於體表之部位
- 診斷窗口:可反映臟腑虛實狀態,通過觸診可察知疾病
- 治療樞紐:刺激原穴可直接調整臟腑功能
- 氣機調節:具有平衡陰陽、調和氣血之作用
各原穴詳解
太淵(肺之原)
- 定位:腕掌側橫紋橈側端,橈動脈搏動處
- 功能:補益肺氣,宣肺止咳,通調血脈
- 主治:咳嗽、氣喘、胸痛、無脈症
大陵(心之原)
- 定位:腕掌橫紋中央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
- 功能:清心安神,寬胸和胃
- 主治:心悸、心痛、癲狂、胃痛
太白(脾之原)
- 定位:足內側緣,第一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
- 功能:健脾化濕,理氣和胃
- 主治:腹脹、泄瀉、胃痛、體重節痛
太溪(腎之原)
- 定位: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
- 功能:滋腎陰,壯元陽,利三焦
- 主治:腰痛、耳鳴、陽痿、月經不調
太衝(肝之原)
- 定位:足背第一、二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
- 功能:疏肝理氣,平肝熄風
- 主治:頭痛、眩暈、脅痛、鬱證
鳩尾(膏之原)
- 定位:前正中線上,胸劍結合部下1寸
- 功能:寧心安神,寬胸定喘
- 主治:心悸、癲癇、胸痛、呃逆
氣海(肓之原)
- 定位:前正中線上,臍下1.5寸
- 功能:益氣助陽,調經固精
- 主治:虛脫、遺精、崩漏、不孕
原穴之臨床應用
-
診斷方面:
- 通過按壓原穴察知壓痛、結節等異常
- 觀察原穴處皮膚色澤、溫度變化
- 脈診時參考原穴處動脈搏動情況
-
治療方面:
- 臟腑虛證宜補其原穴
- 臟腑實證宜瀉其原穴
- 慢性病多取原穴以固本培元
- 急性病可配合絡穴、郄穴使用
-
配伍應用:
- 原絡配穴法:取病經原穴與相表裡經絡穴
- 原俞配穴法:原穴與背俞穴相配
- 原合配穴法:原穴與下合穴相配
原穴理論之發展
歷代醫家對原穴理論多有發揮:
- 《針灸甲乙經》詳述各原穴定位與刺灸法
- 《千金要方》擴展原穴主治範圍
- 《針灸大成》總結原穴臨床應用經驗
- 現代研究發現原穴多與臟腑有特異性神經聯繫
十二原穴體系體現了中醫「以表知裡」的診療思想,是經絡學說連接內外的重要紐帶,至今仍在針灸臨床發揮重要作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