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原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十二原穴
十二原穴是五臟及膏肓的十二個原穴。即肺之原太淵,左右各一;心之原大陵,左右各一;脾之原太白,左右各一;腎之原太溪,左右各一;肝之原太沖,左右和一;膏之原鳩尾;肓之原脖胦(氣海)。十二原穴主治五臟六腑的疾病。(出《靈樞.九針十二原》)
十二原穴的具體位置如下:
- 肺之原太淵:在手太陰肺經,在腕橫紋上2寸,橈骨莖突與橈骨下端連線上。
- 心之原大陵:在手太陰肺經,在腕橫紋上3寸,橈骨莖突與橈骨下端連線上。
- 脾之原太白:在手太陰肺經,在腕橫紋上5寸,橈骨莖突與橈骨下端連線上。
- 腎之原太溪:在足少陰腎經,在內踝後方,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。
- 肝之原太沖:在足厥陰肝經,在足背側,第4、5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。
- 膏之原鳩尾:在胸骨下端,劍突下方。
- 肓之原脖胦(氣海):在胸腹正中線上,第4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十二原穴主治五臟六腑的疾病。如肺之原太淵,主治肺熱、肺燥、咳嗽、氣喘等;心之原大陵,主治心悸、胸悶、心痛等;脾之原太白,主治脾虛、食少、腹脹等;腎之原太溪,主治腎虛、腰痛、水腫等;肝之原太沖,主治肝鬱、肝火、脅痛、目赤等;膏之原鳩尾,主治膏肓積聚、胸悶、氣喘等;肓之原脖胦(氣海),主治氣虛、中氣下陷、腹脹、便溏等。
十二原穴是針灸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重要穴位。臨床上常用十二原穴配伍使用,以增強療效。如治療肺熱咳嗽,可用太淵、大陵、太白配伍使用;治療心悸胸悶,可用大陵、太白、太溪配伍使用;治療脾虛食少,可用太白、太溪、氣海配伍使用;治療腎虛腰痛,可用太溪、氣海、膏肓配伍使用;治療肝鬱脅痛,可用太沖、大陵、鳩尾配伍使用。
十二原穴具有調節五臟六腑功能、疏通經絡氣血、扶正祛邪的作用。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各種內科疾病,如咳嗽、氣喘、胸悶、心悸、腹脹、便溏、腰痛、脅痛、目赤等。十二原穴是針灸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重要穴位,臨床上常用十二原穴配伍使用,以增強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