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二重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十二重樓
在中醫學與道家修煉體系中,「十二重樓」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解剖與氣機概念。此名詞主要用以描述人體喉嚨部位的結構與功能,並在內丹修煉及經絡學說中佔有重要地位。
解剖與名稱由來
「十二重樓」一詞最早見於道家典籍,如《金丹元奧》所載:「何謂十二重樓?人之喉嚨管,有十二節是也。」此處所指的「十二節」,並非現代解剖學中的明確分節,而是古人對咽喉氣道的一種象徵性劃分,可能對應於氣管軟骨環的節段性結構。
在中醫理論中,咽喉為「肺之門戶」,是呼吸與發聲的關鍵通道,同時也是「諸經之會」,與多條經脈相連,尤其是手太陰肺經與足少陰腎經,皆循行經過此處。
中醫生理功能
- 氣機升降之樞紐:
十二重樓位於任脈循行路線上,是「天突」至「璇璣」穴之間的區域,為人體清氣與濁氣交換的重要關卡。肺主氣,司呼吸,而咽喉作為氣道的一部分,直接參與氣的宣發與肅降。 - 音聲之門戶:
中醫認為「肺主聲」,而喉為聲音發出之處。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提到:「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;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。」十二重樓的暢通與否,直接影響發聲功能。 - 經絡交會之所:
除肺經與腎經外,任脈、督脈、陽蹻脈等亦與咽喉相關。例如,腎經「循喉嚨,挾舌本」,說明咽喉與腎氣密切相關,腎陰不足時常見咽喉乾澀不適。
道家內丹術中的應用
在內丹修煉中,十二重樓被視為「氣行周天」的重要路徑。修煉者引導內氣沿任督二脈運行時,需使氣流經喉部(十二重樓),再下降至丹田,此過程稱為「玉液還丹」或「金液還丹」。
《黃庭經》提及「重堂煥煥明八威」,其中「重堂」即指十二重樓,強調其在煉氣化神過程中的關鍵作用。道家認為,此處氣機通暢,方能實現「水火既濟」,調和心腎之氣。
臨床相關性
在中醫診療中,咽喉症狀(如咽喉腫痛、聲音嘶啞)常與肺、腎、脾胃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。例如:
- 肺熱壅盛:可致咽喉紅腫疼痛,治宜清肺利咽。
- 腎陰虧虛:常見咽喉乾燥,伴有腰膝酸軟,需滋陰降火。
- 痰氣互結:如「梅核氣」,表現為咽喉異物感,與肝氣鬱結相關。
綜上所述,「十二重樓」不僅是解剖結構的描述,更是中醫氣化理論與道家修煉文化交融的體現,其功能涉及呼吸、發聲、經絡運行及內丹修煉等多重層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