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「十劑」詳解
十劑源流與概念
「十劑」乃中醫方劑學重要分類法,首見於唐代陳藏器《本草拾遺》,後為歷代醫家所沿用。此分類以方劑功效為核心,將眾多方藥歸納為十種基本作用類型,體現中醫「以效歸類」的辨證思維。十劑系統不僅指導臨床用藥,更反映中醫對藥物作用機理的深刻認識。
十劑各論
宣劑
定義:具有宣發、散邪功效的方劑
作用:開宣肺氣,疏散表邪,通達鬱滯
代表方藥:
- 麻黃湯:宣肺平喘,發汗解表
- 香蘇散:宣散風寒,理氣和中
臨床應用:外感表證、肺氣壅滯、胸悶氣逆等症
機理:通過辛散之性,開發腠理,宣通氣機
通劑
定義:通利氣血、疏導經絡的方劑
作用:通經活絡,暢通氣血,消除壅滯
代表方藥:
- 桃核承氣湯:通下瘀熱,活血祛瘀
- 通竅活血湯:通絡開竅,活血化瘀
臨床應用:瘀血阻絡、氣滯疼痛、經閉癥瘕等症
機理:以行氣活血藥物為主,破除有形或無形之滯
補劑
定義:補益人體氣血陰陽的方劑
作用:扶正固本,填精補虛,增強正氣
分類與代表:
- 四君子湯:補氣健脾
- 四物湯:補血調血
- 六味地黃丸:滋補腎陰
- 腎氣丸:溫補腎陽
臨床應用:各種虛損證候,正氣不足之症
配伍特點:常佐以健脾理氣藥,防滋膩礙胃
洩劑
定義:瀉下通腑、攻逐實邪的方劑
作用:通導大便,瀉熱逐水,攻積導滯
分類與代表:
- 大承氣湯(寒下):峻下熱結
- 溫脾湯(溫下):攻下冷積
- 麻子仁丸(潤下):潤腸通便
- 十棗湯(逐水):攻逐水飲
臨床應用:實熱積滯、水飲內停、燥屎內結等實證
使用要點:中病即止,慎防傷正
輕劑
定義:質輕上行、發散表邪的方劑
作用:輕清宣散,解表透邪,升發清陽
代表方藥:
- 桑菊飲:輕清宣透,疏風清熱
- 銀翹散:辛涼透表,清熱解毒
臨床應用:風熱表證、上焦熱盛、頭面諸疾
特點:多選用花葉類質輕藥物,取其輕清上浮之性
重劑
定義:質重鎮降、安神定驚的方劑
作用:鎮靜安神,平肝潛陽,重鎮降逆
代表方藥:
- 朱砂安神丸:鎮心安神,清心除煩
- 鎮肝熄風湯:鎮肝潛陽,熄風止痙
臨床應用:驚悸失眠、肝陽上亢、氣逆嘔吐等症
配伍特點:常與滋陰藥同用,標本兼治
滑劑
定義:滑利竅道、潤燥通滯的方劑
作用:潤滑腸道,利竅通淋,潤燥化痰
代表方藥:
- 五仁丸:潤腸通便
- 八正散:清熱利濕通淋
臨床應用:腸燥便秘、淋證澀痛、痰黏難咯等症
機理:通過增加潤滑或促進分泌以通利竅道
澀劑
定義:收斂固澀、防止耗散的方劑
作用:固表止汗,澀腸止瀉,固精止遺
分類與代表:
- 牡蠣散:固表止汗
- 四神丸:澀腸止瀉
- 金鎖固精丸:固腎澀精
臨床應用:各種滑脫不禁之證,如自汗、久瀉、遺精等
配伍原則:常與補益藥同用,標本兼顧
燥劑
定義:燥濕化濁、祛除濕邪的方劑
作用:健脾燥濕,化痰除飲,祛風勝濕
分類與代表:
- 平胃散:燥濕運脾
- 二陳湯:燥濕化痰
- 羌活勝濕湯:祛風勝濕
臨床應用:濕阻中焦、痰飲內停、風濕痹痛等症
使用注意:陰虛津虧者慎用
濕劑
定義:滋潤養陰、增液潤燥的方劑
作用:滋陰潤燥,生津養液,濡潤組織
代表方藥:
- 增液湯:滋陰增液,潤腸通便
- 沙參麥冬湯:滋陰潤肺,生津養胃
臨床應用:陰虛燥熱、津液虧耗、乾咳便秘等症
配伍特點:多甘寒質潤之品,常佐以行氣藥防滋膩
十劑的臨床應用體系
十劑分類並非孤立,臨床常需配合使用:
- 宣通並用:如宣肺通絡治咳喘
- 補瀉兼施:如六味地黃丸三補三瀉
- 燥濕相濟:如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
- 滑澀互調:如固腸湯中澀腸止瀉佐以理氣
歷代醫家對十劑多有發揮,如張從正擴展為「十二劑」,明代繆希雍提出「十劑五臟用藥式」,皆在十劑基礎上深化發展。十劑體系至今仍為中醫方劑學重要理論框架,指導臨床辨證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