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九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配伍禁忌:十九畏詳解

十九畏為中藥配伍禁忌之重要理論,屬「七情配伍」中「相畏」範疇,指兩藥合用時,一藥受另一藥抑制,導致毒性增強或藥效減弱,甚至完全失效。此說法首見於《珍珠囊補遺藥性賦》,後世醫家將其編為歌訣以便傳誦,稱為「十九畏歌」。


十九畏具體內容

據傳統記載,十九畏包含以下藥組:

  1. 硫磺畏朴硝

    • 硫磺性溫,補火助陽;朴硝(芒硝)性寒,瀉下通便。二者性味相剋,合用恐削弱硫磺溫補之效。
  2. 水銀畏砒霜

    • 二者皆具劇毒,水銀辛寒,砒霜辛熱大毒,合用恐毒性加劇。
  3. 狼毒畏密陀僧

    • 狼毒苦辛性平,有毒,能逐水祛痰;密陀僧(氧化鉛)鹹辛平,外用斂瘡。古人認為合用可能增強毒性。
  4. 巴豆畏牽牛

    • 巴豆辛熱峻下,牽牛苦寒瀉水,二者均為峻烈瀉下藥,合用恐傷正氣,致瀉下過度。
  5. 丁香畏郁金

    • 丁香辛溫,溫中降逆;郁金辛苦寒,活血行氣。寒溫相抵,可能降低丁香溫胃之效。
  6. 牙硝畏三稜

    • 牙硝(芒硝)軟堅瀉下,三稜破血行氣。古人認為合用恐影響三稜破血之功。
  7. 川烏、草烏畏犀角

    • 烏頭類藥物辛熱大毒,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鹹寒清熱。寒熱相抗,可能減弱烏頭祛風濕之效。
  8. 人參畏五靈脂

    • 人參甘溫補氣,五靈脂苦溫活血化瘀。傳統認為五靈脂的「濁氣」可能妨礙人參補益作用。
  9. 肉桂畏赤石脂

    • 肉桂辛甘大熱,溫腎助陽;赤石脂甘澀溫,澀腸止血。赤石脂的收澀性可能抑制肉桂溫通之性。

理論淵源與爭議

十九畏源自古代醫家臨床經驗總結,其機理多基於「性味相剋」與「功效拮抗」原則。然歷代對其實際應用存有爭議:

  • 部分藥對的現代驗證:如人參與五靈脂合用在《醫林改錯》之「急救回陽湯」中同用,未見明顯毒性;亦有研究指出,丁香與郁金配伍未必影響藥效。
  • 毒性藥的配伍禁忌:如水銀與砒霜、烏頭與犀角等,因毒性劇烈,現代中醫已罕用,此類禁忌更具警示意義。

中醫理論中的定位

十九畏與「十八反」同屬配伍禁忌,但二者性質不同:

  • 十八反:明確禁止配伍,視為「相反」,可能引發劇烈反應。
  • 十九畏:屬「相畏」,強調藥效受抑制,而非絕對禁忌,臨床或有變通。

此理論反映古人對藥物相互作用的觀察,然其科學實質仍需結合現代藥理與臨床實踐進一步探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