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十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「十絕」詳解
十絕概述
「十絕」乃中醫虛勞證中最為危重的十種證候,首見於《中藏經》。此十絕代表臟腑精氣衰竭至極,陰陽離決之危象,為古代醫家臨床經驗之總結,反映人體生命機能即將終止的病理狀態。
十絕分述
心絕
心主神明,為君主之官。心絕者,可見:
- 面色黧黑如煤炭
- 神志昏憒,言語錯亂
- 脈象結代或雀啄
- 舌卷短縮,不能言 《內經》云:「真心脈至,堅而搏,如循薏苡子,累累然,色赤黑不澤,毛折乃死。」
肺絕
肺主氣司呼吸,為相傅之官。肺絕表現:
- 喘息抬肩,呼吸困難
- 汗出如油,毛髮枯槁
- 聲音嘶啞,言語無力
- 脈浮散無根,如風吹毛 《難經》指出:「肺絕三日死,何以知之?口張但氣出而不還。」
肝絕
肝主疏泄,藏血主筋。肝絕徵象:
- 爪甲青紫,筋急拘攣
- 目睛上視,不能轉動
- 嘔血衄血,暴泄不止
- 脈弦急如刀刃 《醫宗金鑒》記載:「肝絕之脈,循刀責責,如新張弓弦。」
腎絕
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。腎絕症狀:
- 面色黎黑,齒枯髮落
- 二便失禁,遺精滑泄
- 耳輪焦枯,聽力喪失
- 脈沉微欲絕 《脈經》云:「腎絕四日死,何以知之?齒為暴枯,面為正黑,目中黃色,腰中欲折,白汗出如流水。」
脾絕
脾主運化,為後天之本。脾絕表現:
- 肌肉脫削,四肢不收
- 口唇萎黃,涎液自出
- 腹脹如鼓,泄利完穀
- 脈緩弱無力 《中藏經》曰:「脾絕則唇反,人中滿,肉先絕也。」
膽絕
膽主決斷,為中正之官。膽絕特徵:
- 目眩暈轉,不能視物
- 驚悸不安,決斷力失
- 嘔吐苦水,膽汁外溢
- 脈弦細而斷續 《醫學入門》載:「膽絕者,目系絕,目系絕一日半則死。」
骨絕
腎主骨生髓,骨絕多與腎相關:
- 骨枯髓減,不能久立
- 腰脊痛甚,轉側不能
- 齒搖發落,形體羸瘦
- 脈沉細如絲 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」
血絕
心主血,肝藏血,血絕表現:
- 面色蒼白無華
- 皮膚乾燥甲錯
- 毛髮脫落易折
- 脈芤或微細欲絕 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血脫者,色白夭然不澤,其脈空虛。」
肉絕
脾主肌肉,肉絕主症:
- 肌肉消削,大肉盡脫
- 四肢懈惰,不能自收持
- 皮膚皺褶,彈性盡失
- 脈弱無力 《難經》曰:「肉絕六日死,何以知之?舌腫溺血,大便赤泄。」
腸絕
大腸主傳導,小腸主受盛。腸絕徵象:
- 腹瀉無度,完全不化
- 肛門失禁,直腸脫出
- 腹中雷鳴,腸鳴音弱
- 脈沉伏不起 《醫門法律》記載:「腸絕者,泄利無度,利止則死。」
十絕的病理機轉
十絕證候的形成,根源於五臟六腑精氣衰竭,陰陽離決。中醫理論認為:
- 精氣耗竭:長期虛損,真元耗盡,臟腑失養
- 陰陽離決:陰不斂陽,陽不固陰,生命根本動搖
- 氣血敗壞:氣無以生,血無以化,經脈空虛
- 形神相離:形體衰敗,神識昏亂,形神不能相保
十絕證候多見於久病重病後期,如癆瘵、消渴、腫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終末階段,亦可見於急性熱病邪盛正衰之時。古代醫家通過觀察這些臨床徵象,總結出判斷預後的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